日前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的阴山岩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迈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步。内蒙古多年来致力于保护阴山岩刻。
阴山岩刻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段,已发现156个岩画分布群,5万余幅岩画,总数居全国之首。阴山岩刻创作年代可上溯1万多年,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
然而受地理环境影响,阴山岩刻常年受大风及沙尘侵蚀,部分区域因炸石取材、修筑水库以及盗取等人为原因遭到破坏。
为改变这种情况,巴彦淖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以及《阴山岩刻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组成专职管理机构,采用最新技术,预防岩刻及岩石表面风化。
政府部门还采取措施控制保护区周边的大气污染,禁止在阴山岩刻遗产区和缓冲区内进行任何危害岩刻安全、破坏自然环境的建设、生产活动。文管部门目前已对远在深山的岩刻集中区域实行实时监控。
巴彦淖尔市文物局局长胡延春介绍,经过多项保护举措,目前已基本杜绝对阴山岩刻的人为破坏,并使自然侵蚀的速度逐渐放缓。一些零散和可移动的岩刻被“请”入博物馆,结束了千百年来风吹雨淋的命运。
胡延春说,阴山岩刻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特殊史料,代表着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力,为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民族民俗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图文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