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洛旅游以“秦岭最美是商洛”为主打品牌,唱响大江南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旅游报记者为此进行深入采访,并于12月29日在中国旅游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商洛旅游绿色突围》重点报道,本网特予以转载。
2010年1月1日起,纪录片《大秦岭》连续8天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千峰竞秀、万水环绕的大秦岭映入亿万国人的视野,也让秦岭所在的陕西省6市44县的旅游发展意识得到巨大提升。
处于“秦岭龙首”的陕西省商洛市抢占先机,以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依托大秦岭的青山绿水,实施绿色突围、旅游兴市的旅游发展战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织就了一幅美丽的旅游画卷,随之而来的旅游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亮剑:秦岭最美是商洛
商洛位于我国中部,全市6县1区243万人口生活在1.93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中,这里虽距离千年古都西安仅有一百多公里,但由于千百年来被秦岭山脉隔阻于深山之中,严重束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近几年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随着穿越商洛的陕沪、福银、包茂三条高速公路相继贯通,商洛开放发展的速度也进入了“高速”档位。满目苍翠的绿色山峰和透着灵气的江河成了商洛发展旅游的资源宝库。
2009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商洛被纳入其中,这让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商洛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面对历史机遇,商洛重新审视了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确定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现代材料、生态旅游、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劳务输出五大产业。而推动这一发展战略快速进步的重要支点,就是有着巨大关联带动作用、被人们誉为“一业兴、百业旺;一业强、万民富”的现代旅游业。
今年4月,商洛市委书记魏增军和市长杨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分析:在秦岭地区的6个城市中,商洛的生态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一是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陨岭五大山脉与丹江、金钱河、洛河、干佑河、旬河五大河流构成了商洛优美的自然风景骨架,形成了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仙娥湖、华山南区、柞水溶洞、丹江漂流等众多品质优良的自然景观;二是人文历史厚重,在古城西安1000多年的建都史上,商洛一直是古长安通往东南沿海的交通要道,所留下的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多达258处,数量占秦岭地区的30.9%;三是区位优势,商洛近邻西安,且与河南、湖北接壤,地处秦豫鄂三省交界的黄金三角地带,是大秦岭的东南门户和绿色明珠;四是交通便利,陕沪、福银、包茂三条高速公路通车后,使商洛进入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和大关中旅游区,正在建设的西商二线以及待建的榆商高速、山阳至柞水高速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相继通车,商洛将以便捷的交通成为西安第二生活区;五是文化特色鲜明,商山洛水自古就是历代文化名人青睐的地方,历代赞美商洛山水的诗词不胜枚举,当代文坛更有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影响波及海内外。商洛发展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前景广阔。
天时、地利、人和让商洛具备了抢占2010年旅游大潮先机的各种有利条件。于是,商洛城市旅游形象口号——“秦岭最美是商洛”经过精心策划脱颖而出,通过上百家报刊电视、数百个户外广告、上千家网络媒体的联合互动以及上百万条手机短信,传向海内外,传遍大江南北。商洛旅游由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但为城市带来了滚滚的客流和收入,也让长期禁锢在群山中的这座相对欠发达的城市,从此有了一张走向世界的金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