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我国《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禁止零负团费、强制购物、擅自增加自费项目等措施,对治理旅游业乱象、规范旅游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在《旅游法》实施后的一个月里,在治理旅游业乱象的同时,旅游产品价格全线上涨、旅游收入减少和部分旅行社经营困难等现象也现出水面。
旅游业洗牌 从拼价格到拼服务
《旅游法》实施后,境外游、国内游、省内游的价格都普遍大涨,很多省份新马泰游的价格从4500元涨到了9000元,价格翻了一倍,省内游的价格也上涨了约30%~50%。
北京中汇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下称中汇国旅)成立于2010年,副总经理高建峰告诉记者,今年黄金周期间,产品涨价幅度大概在30%,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数量减少了50%。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青旅,600138.SH)是1997年在国内A股上市的老牌旅行社。副总裁、北京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副会长李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一黄金周期间,中青旅的旅游产品涨价幅度在10%~30%,旅游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高,没有达到预期。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但李京表示,对《旅游法》的实施,中青旅双手叫好,因为《旅游法》对旅游行业是“短空长多”的影响,短期内,会使整个旅游行业萎缩,旅游收入会降低。长期来看,对整个旅游业是利好的,对规范行业、提高服务质量都有好处。
北二外旅游法律与产业规制研究中心主任韩玉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涨价和部分旅行社的经营困难都是正常现象,《旅游法》限制了不合理的低价,涨价是价格回归合理的表现,至于那些不规范经营的旅行社,靠低价吸引游客,再通过游客购物拿回扣,弥补低团费的模式难以维系,部分旅行社无客可接,濒临倒闭。它们的倒闭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是整个行业洗牌的过程,不规范的企业本来就不应该存在。
凯撒旅游副总裁魏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新一轮旅游市场的“洗牌”过程中,规范化经营企业将在此期间脱颖而出,新的旅游大环境下,游客将有更好的自主选择权,摆脱纯粹的低价诱惑,旅行社将从过去的“拼价格”转向“拼服务”,产品和服务会成为旅行社工作的重中之重。
李京表示,以前,不合理的低价旅行社遍布大街小巷,很多游客都会考虑价格因素,选择价格便宜的旅行社。现在,所有旅行社的价格都差不多,游客就会更多地考虑品牌因素,会选择品牌良好的知名旅行社。
相比于中青旅和凯撒旅游这样的行业“大块头”,中汇国旅这样的小旅行社只能另辟蹊径,寻求差异化竞争。中汇国旅推出了定制旅游产品。所谓定制旅游就是把旅游的各大要素交通、住宿、景点等分解,让游客高度自主选择。例如,游客想去云南旅游,可以在网上选择旅游的线路、酒店的级别、导游的级别,甚至连区间交通都可以选。
高建峰告诉记者:“这种定制旅游自由、灵活,而且省去了自己订酒店、机票的时间,由于旅行社和各大酒店、航空公司、景点等有合作,价格也会比游客自己订便宜一些。定制旅游在追求个性的年轻人中间很有市场。”
被误读的“不许购物”
“为什么没有安排购物?”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很多游客在意见反馈表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很多导游表示,《旅游法》禁止指定购物店的规定,使得旅行社取消了行程中的购物安排,不仅拿回扣的购物陷阱取消了,一些正常经营的购物商店也取消了,很多导游对游客的购物问题只能“一问三不知”。
王红(化名)从1999年便开始从事导游行业,目前主要在北京、美国、韩国等地带旅行团,她告诉记者,大部分导游觉得《旅游法》一刀切的规定过于死板。王红向记者讲述了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法》死板规定的种种例子,“《旅游法》规定不能指定购物店。游客想去超市买日用品,超市就在宾馆附近,我们不能带游客过去,如果带游客过去就是指定购物店,我们只能把游客送到宾馆之后,让游客自己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