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文学永远不是一码事
民间对历史的接受,往往是通过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反映的历史真实性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人通过文艺作品,了解他们的所谓的历史。《108年前一桩惊天命案》这篇报道,有几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文学的价值。像这样一个素材,没必要演绎加工,它本身就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其次,我们的历史研究,有一种趋向,就是对民间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通过记者的报道,可以了解当时的民情,所以,我想它在史学上也有一定意义。
另外,它也有文化学意义,比如,关于国民性的剖析。……实际上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用史学的规范叙述一个文学故事,我可能永远达不到这样一种境界。历史和文学永远不是一码事,规范不同,但是,这篇报道所提示的方向是很好的,也很可敬。
能不能成为名案,有很多因素
这个题材发掘得很好,是108年前的惊天命案,我看这里面说12条人命,这确实是一个大案。并且,是发生在民间,就是庚子事变前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案子。这个事件本身就是挺令人震惊的事。就它发生的情节而言,也不是特别复杂,复杂的是这个案子发生之后,就是李马氏告状,用今天的话说是上访,历经了多年,一层层,这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也非常能凸显这个人物的特点。我感觉这个事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是民间的这种事确实能够成为名案,像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确实成了名案。和这个重要性肯定有关系,但是肯定不会成正比,有的时候这个事本身更未必就到后世那么出名,这个能不能成为名案,很多因素,阴差阳错的影响。正因为从这个意义上,报人特有的敏感,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把它发掘出来,有这么一个版本展示给读者,很有意义。这个题材是属于内容方面的。
第二个感觉,体裁把握得比较好。
史学的功夫和文学这两个方面结合好了,记者才可能做得比较到位。记者的报道不同于小说,不能去虚构一些情节和人物,必须基于事实。记者的这篇报道,可以说查询了大量的史料,比如地方志,有关受害人留下来的东西,有关大臣的奏折、日记,还有一些相关的笔记材料,总而言之是多类别的。
报道里面讲到慈禧,有的时候并不是你想做考证就能考证出来的,文章有存疑,这样处理也比较合适。在写作技法上,它毕竟不同于历史论文,它要去吸引读者,要有可读性,比方说很多背景的东西、很多的联系,跟杨乃武与小白菜产生联系,这样有机地联在一起,就比较丰厚。
从史的方面说,报道里面提到了阳春三月杀戮开始,在后面还提到了“借助洋兵之力”,这个没有很具体,是“借助”了吗?怎么借助的?以“通匪”的理由,如果真是这种理由,这个细节上还是可以发掘的。这个事是不是真借助了洋兵,是不是通匪,这和社会意义联系非常大,这个政治色彩就很浓了。王维勤就是借机进行报复,也影响到这个案件的性质。是一种借机报复,案件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有很明确的证据,就是借用了洋兵,或者通匪,至少这个东西可以进一步发掘,更能凸显这个案件的社会意义。
有社会悲剧,也有个人悲剧
将来可以写一本书,不要搞成演绎。
这桩命案里面有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这个为我们改编影视定了一个创造基础。它具有历史性、揭秘性、思辨性,没被揭示过,它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不是唯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该怎么来表达?
和杨乃武与小白菜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都是借助于天子昭雪。没有这个还不行。这是一种真理的标准,这是老百姓的一种坚韧。我是搞文艺的,历史讲的是历史曾经发生的事,我们是搞历史应该的事,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浪漫的有诗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