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个案子,很震撼
这件事冲击了我,我感觉燕赵都市报把这段历史发掘出来,意义非常大。
这件事口口相传,感染、激励当地的人,现在挖掘出来之后,会感染更多的人。如果带给我们思考的话,一个是讲这个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屈不挠,心中有一种正气,不管过去也好,还是现在也好,通过文学、史学表达,这种精神能够鼓舞人。这是一个价值。
通过这个案子感觉到,清末这个案子发生了,马家姑娘通过“上访”,折射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官民处于一个隔绝的状态。
还有一点,王维勤是一个读书人,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这是一个人的二元的分裂。他又是一个举人,为什么又做出这样的事?这也值得我们去探讨、挖掘。最后一点,马家姑娘从抚宁到保定到北京,走了几次,我们可以反思这种司法体制。
现在的挖掘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我是学中文的,我更愿意展开想象,说一下。我列了一个东西,好多跟各位有重复的。我在想,我们做这件事,包括今天这个会,要达到什么效果?
从媒体来讲,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怎么来关注?事件中,上至慈禧,下至普通的女人……为什么这件事是女人?因为女人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女人没有走开,所以被关注。清末四大奇案,有一个对比,杨月楼的案子和慈禧有关,拍《投名状》的那个也跟慈禧有关。还有杨三姐告状,属于民国八大奇案,1993年拍成了13集连续剧。后来在2007年又被央视八套拍成32集的连续剧。
李马氏告状是发生在河北的,但是从人物情节上看,这个比杨三姐告状炒作的点多得多,我觉得拍50集都可能。所以要当做事来炒作。可以成为清末第五大奇案。
燕赵都市报在河北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只在河北还是不够。从我的角度来说,第一要走出河北,比如门户网站能不能做一些事?另外,还要多媒体同步做,出剧本,然后出书。
我认为这是河北发现的又一个宝,但是现在的挖掘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凭我们的功力做还不够。这个事很大,我们后面怎么做?影视、书籍、报纸、网站,应该联合做。现在说炒作很多人说不好,但是这个很有意义,看你怎么炒了,别把没有的东西炒,有内容就行,要造势。我觉得这件事做好的话,不仅对影视,而且对河北文化都有影响。
我们应该浪漫一点,写书的话,作者一定不要局限在河北,比如二月河,比如余秋雨……
挖掘它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
这起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惊天命案,充满传奇和吊诡,足以和同样发生在冀东的“杨三姐告状”相提并论,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今天重新进行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对历史细节的考量、探究,挖掘出它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这个案件本身,离奇曲折,迷雾重重,血雨腥风,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是个绝好的影视剧与戏曲的题材。
这个案件具有几个亮点,第一,王维勤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以后这个刑罚就取消了,所以,事件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第二,王维勤是一个读书人,却成为一个灭门惨案的凶手,本该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却心狠手毒,满手血腥,人格分裂,人性扭曲。为何这样?在那个山河破碎、兵荒马乱的特殊年代,此人也具有标本性意义。第三,一个不识字的小脚女人,为打赢官司,不畏千辛万苦,迸发出骇人的精神力量,坚韧、执着、信念,让男人所不及,也是一个精神的标本。
这些元素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我听说这个事比较早,10年前我就听说过。去唐山的路上,我作为一个搞文学的,李马氏背着带血的辫子这个形象,在我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些年没有机会做这件事,直到两前年的时候,我终于去了抚宁。到过抚宁后,听说刘学斤已经来过两次了。在这期间我跟他交流过,他写出来,我认真看了,肯定跟我不一样,我弄得不如他这么老实、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