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它的高明之处,有它的偶然之处。另外一方面是借题发挥。那又是对那个时代的黑色讽刺。
杨乃武与小白菜也好,杨三姐也好,说艺术形象,他们为什么都是女人?男人们干什么去了?衡量一个民族的解放程度是看女人的解放程度,都是在弱女人的情感造成分裂的时候,她的反抗出现了,绝地反击。
从历史的真实情况来看,马家姑娘有点得理不让人,使王举人丢人出丑。王举人团练的时候,必将官报私仇,而王举人这时候是文武兼备,他可以做得天衣无缝。马家姑娘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复仇女人。人被逼急了以后,都往往有超常发挥,变不利为有利,不惜食言,拿着封口费到京城。
这样的历史复杂性揭示了历史的真实。
有许多亮点值得开掘
命案发生在108年前,当时清政府危在旦夕,被迫推行新政和宪政运动。
马家姑娘的艰辛告状之路,与我懵懂时代看过的《杨三姐告状》颇有相似之处,读后不禁肃然起敬,王维勤可谓罪有应得,该受凌迟之刑。令人感慨的是,河北人王维勤居然成为最后一个遭受凌迟之刑的举人。
报道有许多亮点值得开掘,比如案件发生百年前,清末的河北,可通过梳理史料,可以了解百年前清政府的新政和宪政运动,特别是当时河北省的基本情况,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地区差异等。又如案件中提到了袁世凯、恽毓鼎、那桐以及慈禧太后等清末重要人物。透过这个案件,也许会使我们对上述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全面客观。
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掘,比如王家和李家是否有旧怨,何时而起,因何而起,要不,也许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演变成凶案;王维勤为何仅留下马家姑娘,马家姑娘到底是怎样见到那桐等高官的,王维勤以外的其他凶手的下场如何?……这些需要进一步查阅历史资料,使之明确。
总之,报道非常精彩,可以写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我觉得这是弘扬燕赵文化的一个重要题材、作品,还可以起到惩恶扬善、教育世人的作用。
那个年代社会剧烈转型
只谈自己的一点感受。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题目就吸引人的眼球,情节上涉及到灭门血案。
越往后看越有意思,牵扯的人比较多,知县、知府、袁世凯、慈禧……在那个年代,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也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阶段,社会在撕裂式地发展,观念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我要补充一点材料
我最早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很感兴趣,记者用了很多材料,我也查了一下,补充一点材料,一个就是报道中提到的慈禧的懿旨,它保存在光绪朝的上谕档。另外,关于涉案的官员,根据现在查到的资料,张石这个人事发后调到枣强做知县,王维勤归案后,他被革职。1907年袁世凯有个“被劾人员恳恩开复折”,里面还提到他,可见李马氏案,很多参与的人,后来都没有受到影响。
认命还是战斗?这是一个命题
这个案件的披露,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就是它跟都市报多年的办报理念是契合的。尽管是100多年前的事,但是和现在的民生很相似,它们是一以贯之的。记者更多地承担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新时期学人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有思想的记者,同样在发挥纯粹知识分子的作用。
马家姑娘这样一个人物,是和燕赵精神吻合的,有句话叫“齐鲁多鸿儒,燕赵多壮士”,为了自己的一个信念,不惜性命,不惜抛弃一切,达到正义的目的,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弘扬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有一种借鉴的意义———一旦正义受到挑战的时候,作为一个公民,应该秉持一种什么立场?强权面前低头,还是摇头一笑?认命?还是战斗到底?这是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