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尚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玉器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人们将其看作崇拜、祈求及驱灾辟邪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这个发展很重要。在制作工艺上,他们使用了切割、钻孔、磨制、抛光等多种技术,包括对器物造型的把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后人在遵从和继承红山玉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了更高的创新,红山玉是中国原始文化玉器发展过程中的最高表现水准之一。
民间收藏和考古学发现的红山文化中还存在大量的骨器。陶器、玉石器、骨器不仅反映了这个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反映了这个时代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状态,它们共同记下了五千年前后人们的生活印记。由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当时的生活形态是以“户”为单位,很少合葬,说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婚姻和家庭,是中国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的开始,红山文化与东南良渚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三块重要的奠基石。所以红山文化的遗址及其文物在东北地区大量出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民间收藏 大有人在
正因为红山文化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也被各界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看好,热衷收藏红山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的民间爱好者众多。雷从云肯定道,考古调查发掘与发现毕竟有限,而民间收藏作为国家收藏的有益补充,同样为我们保护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红山文化文物。
2011年的春节,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古代艺术馆的馆长张军没有闲着,他到当地的周边农户家去买彩陶。他说,早年像石斧包括小的玉件之类在山上还是随处可见的,但后来由于很多人为的破坏,普通大众对文物又缺乏认识,很多破旧的陶器就被损坏或扔掉。“今后真正的红山文化陶器更难找了,只要碰到好的陶器就得马上出手。”
张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做红山文化的收藏,至今花费上百万元打造出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他告诉记者,目前收藏有红山文化出土器物的博物馆只有朝阳博物馆、赤峰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博物馆是个烧钱的地方,他自己开发了几种红山文化的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开销,政府每年也会有些补贴,但他也向记者诉说了私人博物馆的诸多难处。
收藏红山文化 谨防“地雷”
在民间收藏红山文化器物热潮的驱动下,“假红山”文物不在少数,特别是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其存世量比较小,因此价格被追捧得很高,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玉在当时的功能被“神性”化,加之生产力低下,玉加工难度大,一个部族中只有一个人即首领才可以拥有它们(玉龙、玉管、玉刀、玉佩、玉环等),所以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红山玉并不多。张军指出,在我国有明确记载的出土红山玉只有200多件,他自己所知所见的也不超过2000件。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人员开始作假,也包括陶器。红山文化的造假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牛河梁遗址挖掘之后开始盛行,现在更为猖獗。
造假者为了以假乱真,将现代工艺和原始工艺相结合。在辽宁的锦州和岫岩有专门的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仿作红山玉,甚至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连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也随处可见,而且多是大批量批发而来。假陶器的制作更为简单,张军介绍说,当地熟悉彩陶的农民就可以自行制作完成。有的是用当地遗址的土制作,以假乱真的程度连他本人都曾上过当,可见买家一不留神就会碰到“地雷”。特别是玉器更难辨别,张军在选择时极为慎重,“因为玉器的出土地不同,其沁色各不相同,有很多器型也是以前不曾见过的,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复杂,所以打眼看上去有丝毫的异常,我就宁可放弃。”他还告诉记者一种怪象:因为北方的气候原因,夏天水会渗到泥土里,到冬天固定的冰冻期时,埋在土里的陶器因为热涨冷缩就极易破裂,因此出土的红山陶器器型多不完整。而假陶的器型比较完整,而且绘制美观,因此比真陶卖得价钱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