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上流传的民间不存在或只有少量红山文化遗物的观点,雷从云表示某种程度的怀疑,“仅仅几个考古发掘点就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的文物包括玉石器和陶器等,那可想而知到现在为止在红山文化地域进行的大量的土木工程(如公路工程、土木建筑、植树造林、开荒种田、正常耕作)水土流失,特别是猖獗的盗掘活动等诸多原因,民间存在不少红山文化文物也属正常,甚至其收藏的数量和种类要远远多于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红山文化器物。我曾在辽宁、内蒙古、北京等不同地方亲眼所见的一些民间藏家手中的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实例。”
所谓仿制就一定有漏洞,有破绽,能否明察秋毫,这与藏家本身的知识量有直接关系。雷从云提醒藏家,要避免收藏执着所产生的某些偏见。他强调,收藏要把心态放平和,收藏红山文化也是这样,要读书,要参观博物馆,认真研究真正的红山文化文物,才能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正所谓“像”红山玉未必“是”红山玉,“像”和“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已有一定数量收藏的朋友,要认真梳理自己手中的红山文化知识和器物,将真的、假的,有疑问的区分开来,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收藏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
知识小链接:
玉石器包括玉器和石器。自古就有:玉,美石的叫法。古人会遵照前人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材料的特质,制作不同的器具,但对“玉”本身的分类并不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将其统称为石器,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期,红山文化里的玉器完全从石器中分离出来,而后成为独立的发展体系。所以,红山文化中对“玉”的使用尤为突出。之后,人们崇玉、爱玉的传统更得到了发扬。
红山文化器物真伪辨别:
陶器辨别:
真正的红山文化陶器经过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在色泽感觉和材质、纹饰等方面会保留当时代的气息。从分量上来说,多年深埋于地下的陶器比较轻,而新做的陶器中含有铅等其他元素的量较高,相对分量较重。其次,新旧陶器的光泽度不同,经过使用的光泽度不好,而新陶较亮。
玉器辨别:
到目前为止,用科学的方法还难以鉴别玉器的年代,主要是根据它的材质、器型、纹饰、工艺、包浆、沁色等多方面来判断。古玉的色泽比较自然、通体有肌理,新玉的做旧处理或停留在表面,或因酸碱处理不当而破坏了玉本身的肌理。假玉做得再好也没有古玉的“精、气、神”,其神韵无法拷贝。买家要认真研究真正的红山玉。
小提示:
有的红山文化器物的器型在考古发现中没有,但存在于民间,这样的新器型未必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