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卖家,“鬼市”上还有一类职业买家,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店铺,每周来此淘一次货,再拿到自己的店铺出售。一对中年夫妇就看遍了每个摊位的紫砂壶,遇到品相好一点的就收下来放到随身的行李袋中。他们每周从外地来上海进货,专收紫砂和瓷器。而记者也在“鬼市”看到不少拖着大行李箱的买家在“淘货”。
一位上海的画廊老板明显淘到了满意的货品,他展开一幅泛黄的莲花鸳鸯绢画,笑着对记者说:“这东西寓意好,开价8块5,最后5块成交,我拿回去裱一下,也不卖贵,开个三五千元,肯定有人买。”在“鬼市”,一块等于100元,一角等于10元。这幅500元成交的旧画,在他的画廊可以标价几千元。这名老板还展开一幅卷轴,“唐云的画,仿得还可以。你喜欢书法么?以后有好的拿过来,我可以帮你卖。”该老板说。
不过,有人对“鬼市”的货品显得有些不屑。“这些赝品都是仿得最差的,真正好的不会在这里出现,也不止这个价。”一名圈内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尽管“鬼市”的仿制品比较粗糙,几乎没有人把它们当真品买,但它们和那些足以以假乱真的赝品却系出同门。
而在中国不少乡村小镇就是这些仿品的制造基地,虽然大部分仿品工艺较差,容易鉴别,但仍有不少“精品”被职业买家们看中,经过再装裱等处理进入画廊和工艺品店,“每年总会有一两件‘精品中的精品’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地在拍卖行拍出高价。”上述人士说。而那些“次品”则流向了“鬼市”和一些普通的艺术品商店。
丁蜀镇的紫砂
只有来到江苏丁蜀镇,才能想象“古董”产业链的上游是什么样。在丁蜀,紫砂是绝对的主题,因为在这里,几乎所有商店名都和紫砂有关,旅店的壁画、装饰也全是紫砂系列。
在丁蜀,你无法数清有多少作坊,因为每一座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低矮平房都可能是一个家庭作坊,一家三口就可以组成一个小小的流水线,专门生产紫砂壶胚,而他们还只是“制造机器”,因为会有专门的中间人给他们下订单,他们需要做的只是重复着拍泥、转壶等工序。
紫砂壶也是我国传统热门的收藏品之一,尽管许多圈内人士都告诉记者今年行情不是很好,但丁蜀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紫砂壶店铺,今年的净收入已达1000万元之多,而去年这一数字为500万元。
经过几轮的收藏热潮,如今好的藏品越来越集中到藏家手中,市面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一些藏家一旦收藏也不愿再转手。供给与源源不断想进入这个圈子的新玩家需求形成了一对矛盾。
在这条利益链中,中间人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谓中间人,就是藏家或是零售商和紫砂壶作坊之间的中介,他们可能自己在丁蜀经营一家紫砂壶店,可能是紫砂工艺师,也可能只做中介。大城市的商人看到“商机”,来到丁蜀向这些中间人下订单,例如一次性要多少把某大师的壶,30天后拿货。中间人就把订单派给不同的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只负责做胚,10天后拿货。等胚做好后,中间人收回来后敲上大师的印章,再送去工厂烧制。
“刻个章很方便,以前大多是台湾人电脑刻章带过来,比当地刻的好多了。现在宜兴刻一个100多元,台湾的就要贵10倍不止了,但是更像,想要什么章都有,不管是当代名家还是古代大师。”周宏(化名)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在紫砂这行已浸淫了数十年。
据周宏介绍,紫砂壶成本并不高,500元的已经非常精致了,但卖出去远不止这个价。“现在越仿越好,进价两百,卖出去两千,工艺好的价格甚至翻几十倍,个别仿大师壶卖到几十万元的也有。”周宏说,“做的人赚得不多,中间人也赚得不多,大头都是被来收的商人赚去了,反正没有标准,价钱自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