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没有落款,我们怕落坏了毁了画,你回去自己落,再找个会写字的,最后裱一裱,绝对能上拍卖行。那个常州的客人都不还价的,从我们这里拿货送到北京的拍卖行,一副卖个3万元都不止。”陈霞说。
而在另一家店,店主老冯(化名)和他的妻子热情得多,但店里的画仿得却相对粗糙,价格也便宜,一两百元就能买到。“高仿最近少了,风险太大,我们这幅画你拿到小拍(注:拍卖行的拍卖会分大拍和小拍,大拍多为精品、珍品,小拍的拍品质量则相对普通)拍个一两千稳得不得了。那些当真品卖的高仿价钱也高,一两千才拿得下。”老冯说。
老冯这里的画在“鬼市”就能看到,这里200元一幅,在鬼市开价五六百元,而送到拍卖行和画廊则能标价上千元。在堆砌的卷轴上,记者看到一张某拍卖行送来的订单,老冯说,和这家拍卖行有合作关系,拍出去一幅给500元,没拍出去就退回来,而拍卖行的起拍价最起码在3000元。“今年来了两批单子,卖得还可以,还送了我们两箱酒呢。”老冯热情地说。
不过,拍卖行还是小头,老冯更大的客户是经营饭店或艺术品展会的商人,因为有平台展出这些画。“拍卖行成交量不大,但价格高,上次刘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这里都是指仿品)的仿得比较好,我们这里500元拿走,拍了2万元。”老冯说。
而有些客户会提要求,比如告诉老冯画要在拍卖行3000元起拍,老冯就会按这个标准画。在这条街上,几乎所有开店的都会画画,只是水平高低有别。如果老冯自己画不出来,就找更专业的人帮忙画。
“我们也就是跑跑量,像这幅180元的,我们找人画、纸、装裱……各种成本加起来也要100多元,每幅画也就赚20元,主要靠走量比较多。”老冯的妻子说。
快要迈出店门时,记者看到收银桌上摆着两本拍卖行的图录,便随手拿来翻阅。老冯上来搭话说:“图录上80%都是假的,他自己也不说这是真是假,你如果觉得是真的就买,自己负责。”老冯随手指着一副标价6万到8万元的唐云作品,“有的一看就知道是我们这里出去的,买下来后在家放几年再拿出来,人家就以为是真的了,真假越来越模糊。而且我们这里出去的画,在这家拍卖行拍出去了,在另一家就能以更高的价格起拍,连证书都有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所以拍卖行拍来拍去就那几幅画。”老冯说。
当记者提出能不能把这本图录送给自己的时候,老冯马上说:“这个不行的,我们还要自己对着画。”
原来,在这个市场,图录和画册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有些画家的画册在市面上已很难找到。在陈霞的店里,陈霞也对一些画家表现出了兴趣:“你以后有他们的画册就拿过来,我绝对给你优惠。”
徐悲鸿、张大千、吴昌硕等名家的仿品已是“大路货”,这条街上家家户户都有卖,但像何家英等画家的画就很难看到,并且被老板当作珍品,一般不放在店外展示。因为这些画出得少,市场好,现在仿冒的少,更有市场。
“你看何家英的画别家就没有,这些我们是不会批量的。之前有人让我们仿一些画,画完书就收回去了,不敢让书留在市场上。”陈霞说。
隐形的产业链
事实上,这条产业链存在于中国很多乡村小镇。平凡的村庄,却内藏玄机。并且这条产业链至少在十年前就具有规模了。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讲述了他十年前的所见:那是河南洛阳边缘的一个村庄,对外封闭,他是以某种特殊方式才得以进入。村庄里污水横流,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汉陶俑,做得惟妙惟肖,从挖泥、捣泥、塑像、上色到烧造,完全一条龙。“你要什么就能给你什么,仿得非常好,我当时100元买了一尊陶俑,现在看都觉得非常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