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崔国玺从中国工业博物馆现场报道:今天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上午11时30分,沈阳市在铁西区隆重举行“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开馆仪式”。标志着经过两年精心建设,这座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与世人见面。据悉,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沈阳市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沈阳市铁西区,一个为工业而生,因工业而闻名,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区。这里曾先后创造出100多项全国工业第一,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机床的故乡”、“中国重工业的摇篮”的美誉。更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建馆总体思路为:以场馆为载体,以历史为主线,以文物为核心,以图片、文字说明为辅助,通过现代化声、光、电设备、新型建材应用及展位、展具的精妙设计,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对应、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展示效果。
在建设选址上,沈阳市铁西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博物馆的考察调研,并咨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结合铁西实际,对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的沈阳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和扩建,规划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将达到5.5亿元。
当天,记者还参观了一期开放的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十年成果展四个展馆。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这四个展馆开放面积达到近2万平方米。其中通史馆展陈面积2300平方米,机床馆展陈面积2300平方米,铸造馆展陈面积8000平方米,铁西十年成果展展陈面积700平方米,序厅面积1600平方米,公共部分及走廊面积5000平方米。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目前,中国工业博物馆确定上展的实体文物总计1300余件,其中通史馆近300件、机床馆近400件、铸造馆近600件。据有关文物专家初步估算文物总价值约6000万元,征集文物过程中,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采取了捐赠、借展、租赁、低价收购等多种方式。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香港等22个省市、地区。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跨越了四千余年。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一件,西周青铜铭文曲刃矛式短剑;国家二、三级以上文物十件,如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等;有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有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称得上镇馆之宝的达十余件。
沈阳市铁西区相关人士还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四个展馆开放后,他们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博物馆二期建设上。博物馆二期拟利用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依托全国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本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汽车馆、重矿馆、冶金馆、建材馆、铁西馆,共五个展馆。二期展馆预计明年全运会前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