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匚”字旁的字,其实都是椟,都是容器,像匮、匣什么。圆的盒子也叫椟。匮跟现在的柜差不多,出土的匮形体都很大。像青海的原子弹基地,原来是王莽时候的西海郡,出土了一件匮,非常大,有两米多高,是石头做的。匮就是古代的保险柜,那么厚的壁,盖子也非常重,得用吊车吊出来。
汉镜铭文中的闺怨诗
椟之外还有铜镜。铜镜追溯起来历史很长,以战国和汉代最繁盛,特别是汉代艺术品里,工艺精美的东西,首选就是铜镜。铜镜跟盘匜一样,不论身份高低都要用,男人也要用,但还是跟女人关系更大。铜镜的花纹内容丰富,汉代铜镜有花纹上的区别,西汉早期的铜镜花纹往往是花蔓草蔓,麦穗似的,草叶纹铜镜。
汉代最流行的铜镜是昭明镜,但铭文不全的占绝大多数。不但句子不全,甚至可能每句话都少字,因为古人知道全文,所以没什么影响,但我们今天想读它就非常困难。铜镜上常有的铭文是闺怨诗,描摹女人的心情。
梁鉴藏镜有一件“君忘忘而失志兮”镜。1978年11月阿富汗席巴尔甘(Siberkand)“黄金之丘”也出过一件同样的镜子。丝绸之路向外输出贸易,除了丝绸之外就是铜镜。上面的铭文是:
君忘忘(恍恍)而失志兮,舜(顿)使心臾(瘐)者。
臾(瘐)不可尽兮,心污(纡)结而独愁。
明知非(彼)不可久处,志所欢(欢),不能已。
我大致翻译为:
夫君神智恍惚不得志呀,好像突然得了抑郁症。
此病好不了呀,让他独自发愁,心里的疙瘩解不开。
我明知那人不可久处,但心里喜欢,还是放不下。
多数铜镜都是这样悲悲切切的闺怨诗,但有一面“君行有日反毋时”镜(编者注:上海博物馆也藏有这种铭文的镜子,但铭文不全),很好玩,竟然是“君有远行妾私喜”。
君行有日镜铭文:
君行有日反(返)毋(无)时。
思简(忿)〔忽〕,倘(尚)可沮(苴),人(憋)心成不足思。
君有远行妾私喜。
饶自次,具某止。
君征行来,何以为信?祝父母耳。
何木毋疵(枝)?何人毋友?
相思有常可长久。
我试着解读如下:
夫君出门已久,不知何日归来。
你的心上没有我,如果只是疏忽,此事尚可弥补,如果良心大坏,我又何必把你放心上。
夫君出远门,妾心暗自喜。
不管到哪里,你都津津乐道,每个地点,详详细细。
自你远行在外,你都来信说什么?无非祝愿父母罢了。
哪棵树没有树枝,哪个人没有朋友?
只有你常想着我,我常想着你,才能人长久。
相比其他的镜铭,“君行有日”镜的说话人语言生动,性格泼辣,一直对她的夫君敲敲打打:你要是不想我,我也不想你。
中国喜软玉,西方喜硬玉
椟里放的都是当时认为的珍宝,由此想到一个问题,珍宝是什么东西。早期中国人的珍宝观和西方人不太一样。繁体的宝字中有玉和贝,中国本土传统里认为玉器珍贵。玉器是软玉,西方喜欢金银宝石,属于硬玉,软玉在西方没有很高地位。
西方使用金的历史非常悠久。世界上最早的金器是保加利亚色雷斯的金器,东欧国家易帜之后,保加利亚的古墓都被盗了,那是世界古代金器特别早的出产地。中国出土过商代的金制品,金箔、金耳环、金臂钏等,但多在边疆地区出土。金制容器是战国年代才有的,鎏金技术要到春秋战国的时候才变得发达。而宝石,到西汉时期镶嵌技术才变得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