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商品经济有很密切的关系。古代以物易物,逐渐有些东西被当做硬通货。最常用的东西就是玉,另外还有丝绸跟马,“匹马束丝”,献哈达的礼仪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古老传统。而马一直很值钱,名贵的马到现在都比人值钱,矿难一个人赔不了一匹赛马的钱。乌龟也是值钱的东西,就和后来的金元宝差不多。
贝在当时货币之中最具有通货性质。贝串起来叫做朋,王国维作过考证,朋指的是10个贝,“殷制五贝一系,二系一朋”。西周经文里常常可以看到买土地用了多少朋,说明朋是当时的硬通货。
尽管中国自己的本土传统欣赏玉器,但是古代文化有交流,中国人也爱上金银。春秋战国金银器大量出现。绍兴狮子山306号墓出土的■,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是最早金容器之一。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也出土了金盏、金漏匕、金杯、金器盖。银具体什么时候出现还不清楚,但战国时候已经有,现在的标本基本都是战国中晚期的。银容器相对更晚一点,但后来越来越多。
还出土过波斯风格的银盒和银盘。从器物学知识判断,这种风格不是中国的,中国没有这种器型。我们觉得器型风格是波斯的,如果是中国制造的话,那就是模仿波斯风格制造的。除去宝物外,银器很多用来放化妆品、药丸。
世界上最早的钱币是土耳其的吕底亚金币,图案是狮子在吃牛。后来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士统一货币,波斯金币上不再是狮子吃牛,而是战士拿着长矛弓箭。
西方喜欢金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布币、刀币,都是模仿工具的形象,流行一段后不流行。西周流行贝币,材质有铜有金。代替贝币的是圜钱,可以被串起来,中间有个方孔,有铸字,早期是铸地,晚期是年号。中国货币有文字没图像,西方货币有图像没文字,也没有窟窿。东西方的印章也一样。中国近现代受到西方影响,货币也西化,西方货币都用国王头像,中国也就有“袁大头”、“孙大头”。
人民币还是很有特色的,共有五套。一到三套是“文革”以前,通过票面可以看到新中国热衷的是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拖拉机,主题是工农业建设,还有民族大团结,都是工农兵形象。有人说上面应该印主席像,被毛泽东断然拒绝。再下面就是领袖币。钱是有时代特征的。第四套在“文革”以后发行,很反映当时的思想,100元上印了四大领袖,但不是按照主席台排座,把周印在刘前面,是“四五”以后的时代特征。到了第五套变成主席像,真正与外国接轨,他们不是国王就是总统。
唯一例外的是,2007年的时候英国在20英镑上印了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提出国富论,最著名的说法就是“看不见的手”,在这个时代最像上帝的就是钱。2007年,全世界自由主义高歌入云,没有凯恩斯,只有亚当·斯密。但2008年金融危机,亚当·斯密这个无冕之王作为时代印记留在英镑上。
人民币上有4种文字,加上拼音共5种。强调民族团结、“五族共和”,这个传统其实是从民国时候来的。民国初期的国旗都是五色旗代表,汉满蒙藏回。
其实早在元朝蒙族就有这样的考虑,建立世界性帝国要有全球化考虑,刻6种文字,多一种西夏文。清朝满族入关后,联合蒙族藏族回族,统治汉族。最典型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的五体门额。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由许荻晔根据作者国博讲座整理而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