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博物馆?何时是建设美术馆博物馆的最佳时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命题,不是靠拍脑袋就能决策的。现在的美术馆不少就是"首长工程"。运营好坏,甚至都没有成为管理者案头的议题。大家都在热议着上新项目,举办新活动。即便民营美术馆,也通常是"傍大款"的结果。有些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也还没有完全理顺。民营美术馆起起伏伏,运营状况良好的为数甚少。”潘守永对美术馆的现状表示担忧
“这件事情现在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情规模越大,猫腻就越多。所以要避免质疑,必须要有监督和问责制。”夏国建议,应该从总项目立项、图纸设计、土地审批、拆迁、选址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有效的公开监督。
质疑二:它将成为烂尾工程吗?
@中国建筑新闻网工程建设:【银川市美术馆工程造价17亿元引争议】花17.6亿元建造一座华而不实的庞大美术馆,只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和宝贵的土地。可以预见的是,建成运行的银川市美术馆,最终将落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即便砸钱办展览也不会有多少观众,开幕就等于闭幕。
@何潇:看新城区比较感慨。政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什么的都是新修的,都跟国会大楼一样。路上却没几个人。
@恒者微言 :17亿,西部大开发的美术馆战略?想起西海固,宁夏标杆,谁埋单?
“民营美术馆的兴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现象。这除了"艺术地产"的拉动外,主要是民间资本总量的增加以及投资者对于艺术的种种"看好"有关。有人认为,"建馆热"很像上世纪"大跃进"时期的"县县办博物馆",属于盲目跟风,是地产开发中的"遮羞布"。特别是,那些花几亿元或者十几亿元建立的"超级"美术馆,完全缺失科学论证,未来的运营费用可能是一个无底洞。”潘守永强调,在“建馆热”的当下更需要冷静思考。
面对这样的担忧,吕澎回应:“因为没经验,有困难就不做了吗?” 令记者感兴趣的是,对于项目的质疑声、反对声,吕澎并没有过多在意,他甚至在微博上频频转发这些反对的声音。对此,吕澎的解释是,“现在中国的国情是一个边摸索边做事的时候,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不做事了,所以我们在努力。所谓知易行难。如果光谈理论,我也可以说得很好。但是真正做起来,是要坚持,要克服困难。我现在不想多说什么,事实会说明一切的。”
他在微博上表示:“无论如何,一个美术馆的时代正在来临,只有那些胸怀理想与正确目标、懂得策略与具备实操能力、清楚中国现实、不怕失败与牺牲的人,才能够对这个时代有所贡献。空谈理论、恐于负责、畏惧行动与失败的人,最多只是一个时代的旁观者。”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美术馆都处于长期亏损的情况,待建的银川美术馆又如何逃脱困境呢? 吕澎表示:“问题本身正好是我们要去解决的目标。”
“迄今为止,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国其他城市的美术馆几乎门可罗雀。像辽宁盘锦市的辽河美术馆,每年最大的活动是大米交易会。很多美术馆都避免不了短命的下场。所以人们才会担心这17.6亿元的投资会打了水漂。”老吴对这样大型的美术馆建设并不看好。他认为现在馆多藏品少,很多展馆一年四季就那么几幅作品,完全是摆摆样子。“与其着急建馆,不如把钱花在艺术教育上,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市场才能让美术馆持续发展。而且我国现在美术馆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私人美术馆大多缺乏管理和其他经验,不能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