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三:圈地运动卷土重来?
@朱其在这里:上海北京的美术馆现有制度下维持都很难。银川美术馆的17亿项目,只能解释为利用美术馆项目圈地抄地搞房地产,连带其中不可避免的腐败和对纳税人的公共资金的挥霍。
@IAC艺术志愿者组织 :我们不讲社会意义,说说商业目的:以美术馆项目为由头的商业地产开发行为,是以美术馆立项利用国家政策低价圈地巨额建造,运营不运营、烂尾不烂尾已然不是商业目的了,而是续而(请核改)资产评估,从银行不断抵押贷款圈钱后再持续进行其他地产开发,可想而知,花的都是谁的钱?谁是最终的渔翁得利者?多赢!
众所周知,美术馆之类的文化项目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公益的性质居多。据媒体报道,此次“黄河艺汇”项目是由宁夏某房地产公司牵头,但人们质疑的是一个注册资金仅为8000万元的非上市公司,能够拿出多少钱来支撑这么庞大的项目运营吗?所以,项目虽然还没有开工,但关于圈地80公顷的猜测已经甚嚣尘上。有人说:“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开发商打着艺术幌子的又一轮圈地运动。”
“官方文件中,对于建设美术馆博物馆的"动机描述",几乎都是一样的:充分利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落实中央相关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建立某美术馆或博物馆,云云。但实际情况,则比较复杂。假如仅仅将此归结为:决策层为政一方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显然过于简单。毋庸置疑,这一代领导群体,特别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地方领导们,对于世界的了解程度比较高,对于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认识理解也比较深刻,对于文化创意空间以及文化创意可以带来的GDP增长有不少期许。”潘守永指出。
美术馆对于城市艺术生态系统的发展,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所带来的“毕尔包效应”,一座美术馆改变了一个城市。但是这绝不是通过砸一笔钱,圈一块地,盖几间房子就可以实现的。
“首先要结束目前的各种乱象,理顺关系,进行行业管理、政策救助和财政支持,其做法就是或加强行业协会的实际职能,或同一归口到"博物馆"体系之下。其次,加强美术馆的公益性质,严格按照公益机构运营。再次,可参照博物馆的分级管理对美术馆进行相应的分级。”
潘守永强调:“总之,一句话,就是让美术馆回归到美术馆本身,以学术研究为前提,以收藏、展览为根本,以服务、传播、教育、娱乐为目的,美术馆才能突破迷雾见黎明。”(收藏投资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