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自己的工资,谢元卿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每个月只有300元,而且是全职工作”。谢元卿是雷州市雷祖祠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他是一名管着几十名员工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把手。
至今,谢元卿已在雷祖祠文保所工作了10多年。让他着急的是,近20年来,雷祖祠几乎没有任何文保经费投入。如今,祠堂里佛像身上已积满灰尘,一些精美的木雕已经被白蚁吃空,墙壁上出现了裂痕。
其实,三年前,一笔高达数百万元的文保经费已经下拨,用于雷祖祠维修。但一直到现在,这笔钱却拿不到手,而且“煮熟的鸭子也快要飞走了”。雷祖祠的保护困境或成为我国文保经费管理滞后的典型案例。
7月28日中午,骄阳似火,雷祖祠门口偌大的广场上游人稀少。雷祖祠是整个湛江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雷祖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现存祠宇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 鼓楼、前殿、后殿等,为明、清建筑。正是因为雷祖祠的存在,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名声更响。
雷州文化博大精深,雷祖文化是雷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我们整个湛江的经济文化建设出了不少力。雷祖文化甚至影响到了美国。”雷州市雷祖祠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谢元卿言语之间透露着自豪感。
20余年雷祖祠经久失修
当天,参观雷祖祠的人并不多。本报记者进入雷祖祠参观,发现祠堂里塑像栩栩如生,建筑精美。祠堂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后花园,树林、水池、亭台皆有,宛如江南特色。祠堂内还保存有宋、元、明、清时期的石头碑刻30余块,记录了雷州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为什么雷祖祠的一些文物被保护下来?现年70多岁的雷州书画院院长喻民东称,有些文物散落在水塘里,清理时发现才捞出来。“一些木雕很精致,大部分都没破坏。这些文物保存下来,十分不易。”
如今,雷祖祠“伤痕累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就没有大规模地修缮了。”喻民东称,雷祖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规模修缮前,祠堂很破烂,199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及社会各界捐资共300 多万元,对雷祖祠按原貌进行“抢救性保护重修”,“当时的经费来源是省里给一点,地方政府财政付一点、社会出一点。”喻民东回忆起经费来之不易。
其实如何保护好雷祖祠一直是谢元卿最揪心的事,“1991 年维修过后,雷祖祠中的木头油漆陈旧,墙壁表层也开始脱落,甚至房屋漏水,已到非修不可的地步了。”
根据国家文物部门的一份资料显示,雷祖祠三大殿屋面瓦片下滑脱节严重,每逢下雨,漏雨面积达70%,祠堂内雷祖宝像等各尊神像,精湛的木雕工艺品及其他文物受到严重影响。2003 年8 月25 日“科罗旺”风暴对雷祖祠造成严重的损毁,瓦面下滑达30 厘米,屋面屡见洞天,已成为危房,急需维修。
由于没有资金投入,雷祖祠文保所的工作人员连生计都困难,更谈不上拿钱保护修缮文物。“我的工资是每月300元,以前文保40多名员工,每月也是拿这点钱。”他介绍说,现在打算保留6名员工,另外再招聘4名,其他人员分流到环卫部门,做清洁工。目前维持现状主要是靠卖门票。门票是5块钱一张,但由于游客并不多,收入很少。此外一点经费则来自香火钱和企业赞助。
雷祖祠文保所异常艰难的状况,也令广东省远道而来的官员震惊。谢元卿说,曾经有一次省文化厅的干部过来,听闻他们每月仅领微薄工资感慨道:“文化工作者太累了。我第一次听到拿300块钱的文化人。让我心灵触动很大,想掉眼泪。”至今谢元卿每月还是拿30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