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素描中的机器人,在设计图中是许多零碎的组件,现在展馆中看见的完整模型是展览团队完全依据达·芬奇所描绘的尺寸与机械构造制作。根据达·芬奇的设计图,连接在“机器武士”脚上的动力轴的尽头可以安装一个螺旋推进器,然后通过风能或水力提供动力进行驱动。在这个机器人的滑轮、齿轮、绳索、弹簧的外面再罩上一副中世纪武士的盔甲,达·芬奇的“机器武士”彻底“活”了过来。令人遗憾的是,完全依据达·芬奇当时的材料来制作的原型,关节处很容易磨损而毁坏,而无法成功地运行。
不过,展览团队还是从达·芬奇不全的手稿中,发现了达·芬奇设计的敲鼓机器人,并成功打造出来,如实地呈现于本展览中。
“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
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堪称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的画作,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远赴法国罗浮宫,去看这幅被阻隔于防弹玻璃之中的名画。2010年,法国摄影师兼工程师PascalCott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光谱相机,拍下了13幅2亿4千万像素的“全裸照”。这些史无前例高画质的照片,终于为世人揭露了25个从前肉眼无法看到的秘密。
此次展出的“全裸照”中你会发现,原来“蒙娜丽莎”是有眉毛及眼睫毛的,只是随时间侵蚀掉了,蒙娜丽莎的背后有小路、丘陵,天空及山恋的颜色原本是蓝色,而不是现在所见褪色后变成的绿色,双手紧握毛毯的位置、笑容、脸部大小及表情都有被修改过。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蒙娜丽莎眼睛下有3处瑕疵,据说是因为当时被拿破仑挂在浴室受潮的缘故。本次展览中也展示了这些细微的变化。
此外,本次展览还邀请到意大利湿壁画大师安东尼奥·迪·维多,以原尺寸、原工法、原景、原色忠实地呈现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以宗教为主题的湿壁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绘画,是一种将绘画与泥水混合的绘画技法,画于墙面或屋顶之上,构图和上色必须在灰泥干燥之前迅速地完成。但这种绘画方式对慢工出细活的达·芬奇而言,显然是不适合的,虽然尝试多种方法但并不成功,仅在几年以后,《最后的晚餐》就开始褪色,灰泥也出现裂痕或剥落,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作,遗失了许多细节。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最后的晚餐》,都是后人临摹的油画,或是复制画。
解剖过30具尸体
“画画”是达·芬奇广为人知的“天赋”,当你看到他的解剖图时,即明白他的绘画为何可以炉火纯青。现场展示的解剖及分析人体各部位的绘画手稿,仿佛精准描绘出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线条。
当时的意大利因为宗教因素,是不允许解剖尸体的。显然达·芬奇不太听话,他师从韦罗基奥开始认识人体解剖学,在长达30年的研究中,达·芬奇解剖过30具尸体。他是第一个具体描绘脊骨双S型态的人,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同时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达·芬奇还能完美地表现头骨的形态以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展览相关负责人叹道,“如果达·芬奇在世时而不是在他过世后的1580年出版这本解剖学的理论著作《绘画论》的话,也许现代医学会有更长远的进步。”(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