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百万年前的犀牛吗?
你能想象出近百万年前的动物留下的牙齿化石吗?
你知道什么动物的粪便能成为化石留存几十万年吗?
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再次发掘两个多月来,国家和省市县的专家们已经发掘出各类古生物骨骼、牙齿化石上万件、还有上百件古人类的石制品。
最令专家们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距今将近50万年可以初步确定为古人类用火的火塘遗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罗志刚告诉记者,能控制火、用火加工食物,是人类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用火塘烤肉用石头砸骨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傅仁义教授曾经参与过上个世纪庙后山遗址刚刚发现时的发掘工作。
他说,那个时候发掘出来的用火痕迹都是零星的炭屑、烧土块之类的。
而这次考古学家们在上次发掘点的东面发现了一整堆灰烬的遗迹!
罗志刚告诉记者,从现场情况看、分析,灰烬所在的地点就是个火塘,底层铺了一层石头,是洞内就地取材的灰岩,说明这是人为控制的,火塘边还有很多烧骨。
罗志刚说,这个火塘遗址是和前次发掘处于同一年代地层的,根据前一次的测年结果,距今大约在30万到50万年之间。火塘的出现,代表着当时的人已经会用火把肉烤熟了吃;碎骨则说明当时食物匮乏、吃肉后他们还要砸骨吸髓。
而在洞口处年代更早的地层里他们还发现了零星的疑似炭粒,已经取样送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检测,如果能够确认,庙后山古人类生活的年代将可能被提前20万年。
傅仁义说,罗志刚曾参与过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这次一发现有疑似炭粒,马上停止发掘,仔细观察分析其周围散布面积和灰堆厚度,确认这是人类用火遗迹,而且是集中用火。
东北人是土生土长的吗?
西方学者从遗传学角度计算说我们是从欧洲或非洲迁移来的,时间是距今六七万年到四五万年,真的是这样吗?庙后山发掘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关莹告诉记者,他们是7月25日布方进场的。
所谓布方,就是用绳子把准备发掘的地点纵横圈起来,一般以1平方米为一个发掘单元。
考古人员在山下一户农家租了房子,自己在村里买菜,由房东帮忙做饭。
关莹说,他们每天早上7时30分上山,中午11时30分下山,下午再从1时半在山上呆到5时半。
晚饭后就在农户院子里整理标本,把发掘到的动物化石和石器等清洗、记录、装袋。关莹说,在清理前次发掘的回填土中,考古队就发现了100多件石制品,其中也有少量石器。而在原生地层中,更是有大量的古动物骨骼、牙齿化石发现。
关莹希望能在这次发掘中发现更多更早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比如人类化石或是石制品、火堆灰烬等人类遗物,把东北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年代提前,“石器是最容易确定的标志物。 ”
关莹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中国北方过去气候环境恶劣,现代人是六七万年前从欧洲、非洲迁移过来的。而现在的庙后山人最保守的估计也在30多万年前,有可能就是现代东北人的祖先。
如果发掘能够发现化石或其他证据把这一年代再提前,东北地区就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至少可以说明东北人不是从别的大陆迁移过来的。
洞里“客厅”“书房”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