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讲究客厅、书房、厨房,庙后山人也不是一个山洞可劲造,想搁哪干啥就干啥,洞里也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每一件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傅仁义把这称为庙后山人的“生活居住面”。
傅仁义告诉记者,古人类遗址不是随便确定的,必须具备3个条件:有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有用火的痕迹;有人类化石。
今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霞任执行领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罗志刚、专攻旧石器的关莹博士在内的考古人员进入庙后山发掘。
傅仁义说,庙后山周边环境阶地发育好,有山有河,适合奇蹄、偶蹄类动物生存,而古人类在1万年以前基本都是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有大量动物存在作为食物来源,当然也适合古人类生存。
因此,庙后山地区在人类处于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3个时期都有人类活动,并且都有考古实物发现。其中,庙后山山洞朝阳,洞前有阶地,距河流高、远适中,取水简便,涨水又淹不到,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庙后山人居住的最佳选择。
出土超万件动物骨骼化石
站在已经挖掘了2米深的庙后山山洞里,四壁的地层中有石器、炭粒出土,脚下,还伏着巨大的梅氏犀化石,从脚到头,就是上百万年的岁月。
除了石器、火塘,这次发掘到现在,还在原生地层出土了超过1万件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
考古队判断,这里面大量的食草动物可能都是被食肉动物猎杀后拖到洞穴里的,在化石上还留有啃咬的痕迹。
也有大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可能是死后被水冲到洞穴中,堆积下来成为化石。
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地层中,考古队发现了几乎一整具梅氏犀的骨骼化石,罗志刚说其石化程度明显高于上地层。
傅仁义教授告诉记者,在发掘中他们还发现了一颗动物粪便化石。粪便也能成为化石保存下来?这让记者感到有些吃惊。傅教授说,因为这是斑鬣狗的粪便,现代的鬣狗也是一样,牙齿特别有劲,能嚼碎骨头吞下去。
斑鬣狗吞食骨头后排出的粪便因为含有大量骨质成分,所以能成为化石保存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
这些动物骨骼能够保存下来,都是因为被钙质侵入,已经变成了化石。记者金松摄
庙后山或建考古遗址公园
从“东北第一人”,到“东北第一火”,庙后山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的神奇和神秘,现在,还有至少1米深的地层等待发掘,在这跨度可能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地层里,谁也无法预知还会有什么发现。
本溪博物馆副馆长梁志龙说,这次庙后山再次发掘,不仅仅是要做科学研究,也是为下一步对这一古人类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做前期准备工作。
因此,在发掘后,要留下地层剖面,从上到下,从洞穴最顶部到最底部,不管有没有东西发现,都要搞到底,发掘到岩层,以解剖洞穴整个深度和各层文化时代的变化;不管是对考古业内人士还是对参观者,都要说清楚每一地层相当于什么年代、出土了什么。
傅仁义说,其实庙后山洞穴在古人类进入以前地层就已经开始形成堆积了,大概在距今60万年到80万年前,这是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古人类逐渐进入,从大约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此后古人类离开,洞穴继续堆积,直到封满。
梁志龙介绍,现在庙后山遗址保护规划省里专家已通过,整体遗址保护规划涉及以后展示、开发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等。
他说,庙后山遗址正串联起本溪水洞、关门山、汤沟一线景点本溪丰富的地质景观和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当然也必须好好利用。(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