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北莫干路与萍水路交叉口附近一建筑工地,挖土机挖至地下近20米时突然发现了一大片看起来像牡蛎的贝类外壳。这些贝壳最大的超过40厘米长,最小的也有15厘米。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占地约150平方米、厚度约45厘米的地层中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贝壳”,一个挨一个,一个叠一个,从外形看,这些贝类外壳同属一个品种,数量可能达到上万个!
这些贝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如此之多且密集叠加?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化石?有没有收藏价值?它们可能会给杭州的古生物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地下20米处,挖土机挖出上万只“贝壳化石”
“这是我捡来的,品相不太好,个头也不大,施工工地上到处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鲍师傅在杭州萍水路一建筑工地做工,10月7日晚他在工地上偶然捡到了一个类似贝壳的东西,外表比较光滑,敲击下发出类似石头的“梆梆”声。他觉得可能是化石,于是就带回了家。
次日,随着挖土机挖斗继续下探至土层下约20米处,就在鲍师傅捡到贝壳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甚至是难以计数的“化石”。“挖斗机一铲就能带出几百个这样的贝壳,淤泥里裹挟着的都是。”他说,这些贝壳小的有15厘米长,最大的有大概45厘米长——他用手比划着。
建筑工地挖出这么多的“贝壳化石”让所有的建筑工人都大吃一惊。人们纷纷聚拢,寻找着一个又一个自认品相完好、个头超大的化石。“如果是化石,我知道的,是很值钱的。”另一个工地小工在9日也拣了5块这样的贝壳。“你看看,我这个还是很完整的,没有任何缺损。”他说,尽管自己挖到的这个不是最大的,但外形一定是最为完整的。
这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恐龙化石,有人说这是鲨鱼骨头,也有人认为是被丢弃的牡蛎壳,更有甚者觉得这里是一个原始部落的墓葬群。争论很多,谁也说服不了谁。
工人很“实在”:连捡三天,不稀奇了
一个可能会带来财富的秘密保持了3天。到了10日,这个消息除了围墙内工地上施工的人之外,外界还是一无所知。因为施工安全、车辆管理等原因记者也是颇费周折才进入。
记者在现场见到,工地除了在浇筑混凝土柱体、圈梁外,地下三层的土方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中,挖斗机、推土机、大型货车在施工场内作业。人员、机器、材料都井然有序,一切似乎和别的建筑工地没有什么不同。
“前天、昨天,工人们都在捡,今天除非碰到特别好的才会要。”一个装运泥土的司机说,9日自己也捡了不少,一天就能捡几十公斤。现在,好奇心已过,加上类似的东西很多,眼光自然也不一样了。“物以稀为贵,这东西太多了,肯定不值钱。”
双脚并用,踩着松动和泥浆状的土层慢慢下行,记者按照司机的指引,来到了一个土堆旁——这里是建筑物地下三层处,离地面高度约20米,被工人们称为化石的东西大部分都来自这附近。
横截面看,从上往下土层的颜色和构成各有不同:最上面三四米是乱石/黄土带,再下来就是黄土带,继续往下至12米左右时可见比较明显的砂石结合带,最下面三四米不是岩石就是褐色土。就在这层褐色土的下方出现了一层约1米左右的黑色土壤层,土层下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化石”。
“化石”上层的黑色泥土并不坚硬,但粘性很强,用锄头能拨开。大约前后15分钟,记者在施工人员的帮助下挖出比较完整的“化石”7块,总重约15公斤。最大的一块长约35厘米,宽约10厘米,整体呈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