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粗粗探挖了含“化石”的土层,发现整个“化石”土层体积长约18米,宽约9米,深约0.3米——照记者挖到的这块最大的“化石”计,这里至少藏着大小“化石”上万块。
出土两小时,“化石”颜色渐渐变深
昨天中午,记者带着挖出的7块“化石”回到了报社,在清理、风干、拍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让人难解的疑问。
疑问一,脆而易断。用自来水冲洗时,只要稍加用力,这些“化石”的外沿部分就会脱落、断裂。用手敲打,也能使之一分为二。不仅如此,即使是把自来水开得大一点,它也会被冲断。
疑问二,缝隙泥质无法清除。许是年代久远关系,“化石”缝隙处泥土甚多,但在一些细小空隙处的泥土很难清洗,用针挑也不能解决。
疑问三,“化石”变色。大概清洗后,大部分“化石”放在办公室自然风干。2小时后,原本光鲜、可见五彩反光的外表开始变成青褐色,乳白色断面也开始泛黄,并逐步加深。
专家推测:这是古生长牡蛎,距今1-3万年
太多的疑问聚集,答案却很难寻找。记者找到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贝类化石方面的权威钱周兴,他对多种猜想进行了解析。
“从规模、范围、数量、地层等方面看可以排除是人为丢弃的猜想,也一定不是恐龙化石和鲨鱼骨头。”钱周兴说,人为丢弃的牡蛎壳一般不会出现在地下20米深处,且面积如此之大;如果是恐龙或鲨鱼骨头则应该会是多种形状同存,而不会像发掘现场样形状一致。“这应当是古生‘长牡蛎’,而且生物资源相当丰富,距今约1~3万年。”
钱周兴的初步判断也是有根据的,他说,长牡蛎生活在浅海区,曾在江浙地区沿海广泛分布,最近几年杭州也曾多次出土过类似贝类。“以前在修马路造桥也有发掘过数量不少的长牡蛎,但面积这么大,数量这么多,浙江是第一次,全国也是罕见的。”他同时证实,这些标本已经部分石化,从严格的科学角度上来说还不能叫化石,如果完全石化的话可能需要几千万年,甚至1亿年。这些部分石化的长牡蛎可以充分说明千百万年前杭州就是大海。这些贝壳的出现只能说明发掘区是一个潮间站区域,海滩、礁石交织,这样的地方正是最为适合长牡蛎生长的。他判断这个地层中还应当有其他古生生物。
钱周兴对杭州城北出现如此大面积、数量的长牡蛎十分感兴趣,他说如果要详解来龙去脉,需要实地考察。
古生长牡蛎和生蚝
什么是化石?比如,一条古代的鱼死了,尸体如果没被别的动物吃掉,也没被湍急的水流冲毁,而正好遇上沉积环境,被泥沙一层层掩埋起来。处于隔氧环境下,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几万年甚至几亿年,软体部分腐烂了,骨头,鳍条等坚硬部分,其有机质逐步被无机质(矿物质)所置换,最后变成了化石。
说到古生长牡蛎,这种生物一直延续生存到现在,数万年的时间里在体型等方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尽管都属牡蛎科,但它和我们平时吃的生蚝可不是同一种东西。据了解,我国沿海约有20余种牡蛎,而现在养殖的种类主要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太平洋牡蛎(即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等。
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最长可长到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鲜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