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修复工作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
今冬修复将增至10门类
单霁翔:这个工作将持续、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今天只是一个小规模启动,先修复7个门类,将来可能会扩大到几十个门类,今年冬天我们将移至西域河文保科技平台,在那儿修复门类将增到10个。两三年后,国家批准的“平安工程”里有20000平方米的文保科技用房,这是世界上最大文保科技用房,其中15000平米用于室内进行各个门类文物保护修复,包括承担国内各博物馆的需求。5000平米用于观众参观文物修复过程。
3 文物修复的过程有何特殊性?
每修一件都有修缮报告
单霁翔:对于国家非物质遗产不断向前推进,非遗传承人数量不断增加,我们会严格审查他们的资质,同时对他们在修复过程中的科学性不断提升,不是简单地把文物修好就行了,而是对文物的病害要进行勘察,要针对病害写出报告。每修一件文物要有修缮报告,让后人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材料,用什么技术把这件东西修复好的。这是一个科学的、带研究性质的保护过程。
- 对话
对话人: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 王建江
修复比复制还要难
新京报:你是第一次进入故宫进行修复工作吗?故宫是怎么找到你的?
王建江:对。因为我们为首都博物馆复制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物,比如乾隆的龙袍等,前两年故宫就派人到我们那儿学习缂丝等技艺。
新京报:这次修复工作中你认为难在哪儿?
王建江:修复比复制还要难,因为有的地方经过几百年或者更长时间风化,非常脆弱,不能碰触。
新京报:此次修复中,你大概涉及多少件物品?
王建江:明天才能去现场看,看了之后与故宫博物院敲定修复方案。得看这些文物破损到什么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修复。(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