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于芳村建设村寨 800年来郭氏族人崇尚教育、人才辈出
民居建筑是珠三角传统村落遗存的重要载体,拥有百年历史的青砖大屋能够屹立不倒,保存下来,很难得。目前,在广东地区,集中成规模、保存较好的青砖大屋已较少。这些老屋,对于长久生活其间的村民而言,也构成了一种不可割舍的集体记忆。
芳村有一个古老的东漖村,一村人多数都姓郭,村民心中有段自豪的故事。800年前,东漖还是一片荒芜的茭塘蚬阜,郭子仪后裔郭宗盛携眷建木筏竹排,沿北江南下,在横槎建设村寨。
这就是东漖村的由来,郭氏后人至今传至第25代和第26代,居民已达6000人左右。“我们是唐大将军的后世子孙!”在63多岁的郭谭(化名)眼中,东漖郭氏扎根这片土地,崇尚教育,实事务本,正如郭氏大宗祠正门的红木对联“六经传世泽,百笏振家声”一样,历久弥新,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然而,随着东漖村拆迁工作的推进,追忆这些历史的遗迹越来越少。村民说,东漖郭氏原有祠堂22间,现在除了郭氏大宗祠、北溪祖祠、澄爱书舍外,其余19间已尽毁掉。“澄爱书舍、举人屋,这是东漖村的记忆,希望可以留下。”
东漖石街坊12号,是一栋青砖大屋,石门上方门额上写着“澄爱书舍”四个朱红大字。石门两侧红漆木板上刻着一副对联:“书舍崇文启后人,澄爱求同兴伟业”。大门被锁上了,村民郭宾(化名)说,现在屋子成了工厂仓库。
族人募款维修百年书舍
说起澄爱书舍的来历,不得不提东漖郭氏的发展历程。800多年前,郭子仪后裔在东漖横槎定居。在康干盛世时,已繁衍成八房:东庄、西峦、北溪、作翁、澄波、爱琴、凤林、梅侣。澄爱书舍便是澄波、爱琴两房为教育子女而合建的书舍。“每一房取一个字,凑成了书舍的名字—澄爱”,郭谭说。
“我们是唐大将军的后世子孙!” 在郭谭眼中,东漖郭氏扎根这片土地,崇尚教育让家族荣光闪耀。澄爱书舍作为族人读书的地方,受益者不限于澄波、爱琴两房后人。据介绍,东漖郭氏后人当中人才辈出,有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行政人员、农艺师和金融专才等,现在大多数散居全国各地,亦有不少旅居海外。
在青砖大屋的右侧墙壁上,记者发现一份《澄爱书舍重修碑记》。碑记记载,书舍自从1958年以来50年间一直由公社街镇使用,郭氏叔伯兄弟为争取该建筑归属进行了不懈努力,在2007年1月1日,澄爱书舍交回郭氏宗祠管委会维修并使用。书舍一度成为危房,2007年,郭氏宗祠管委会进行了募款,并把捐款者名字刻入石碑。
“举人屋”里读书声
东漖,这个古老村落仿佛与教育有着某种割舍不断的联系。在东漖郭氏大宗祠中,供奉着一位举人,他就是东漖郭氏17代孙郭泽干,是晚清举人。距其不足百米的石街坊68号,便是被称为“举人屋”的青砖大屋。
近日,记者在郭泽干的后人郭波带领下参观了举人屋看到,正门门楼上写着“厚仁”二字,如今的举人屋已成了出租屋。郭波说,老屋有百余年历史,至今外部青砖一块都没有变,主要是用彩瓦封了天井,房屋内结构做了一些改变。
记者看到,举人屋分为两进,前厅为书房,中间为天井,后面是大厅和房间、厨房等。郭波说,举人屋是郭泽干中了举人返乡从教后修建的房屋。郭波说,太公郭泽干书法极为漂亮,村中不少祠堂题字便为他亲笔书写,正门门楼“厚仁”、旁门“德馨”书法都是他写的。位于观澜坊北溪祖祠的门匾大字“北溪祖祠”也是他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