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中国最早的农民,更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说。
◎ 贾湖骨笛九千年的绝响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贾湖骨笛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用丹顶鹤尺骨制作的骨笛已达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经过研究,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8000多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在专题研讨会中分析说。
多年来,专家们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骨笛背后依然有未解之谜。
“8000多年前,贾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类在新石器初期最进步的乐器。贾湖骨笛的发现,为世界音乐考古的重大事件,当时的贾湖人要在管形不规则的鸟骨上开刻出符合准确七声音阶音律关系的音孔,确定音孔位置的步骤至关重要,而且确实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贾湖人应该经过反复度量,仔细研究计算后,才完成了骨笛的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这样认为。但要在鹤类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显示出贾湖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是通过何种办法计算音孔位置的?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才能钻透坚硬的骨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