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强(微博)(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与动漫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
设计学院
没有版权法的相关课程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的设计确实具有奇思妙想。但不得不说,对于资源的获取,设计师缺了点儿版权意识,他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经常会需要寻找某些素材。大部分的设计师都会知道,除非你是一个学生在做一个实验性质的作品,只是呈现一种思路,不涉及商业行为,否则,当你的作品要做公开发行之用,你在使用书画、摄影、或者是插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清晰地知道它来自哪里,并且得到版权人的授权。
网络上的付费图库,经常是设计师们创作素材的来源。但现在国内的付费图库情况也很复杂,使用之前也要搞明白:这个图库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对提供的图片,该图库是否真的拥有版权?并且,它让你下载,和能否给你进行商业使用,又是两回事。图片的说明更是需要多加留意,这样也就不会犯下将当代的名家名作,误认为是古人所作的错误。
我认为目前国内的相关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法规。但对于版权法,我相信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没有看过,目前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课程提供。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在教授的时候,会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告诉学生。“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设计和艺术的东西,原创才有价值。
得不到授权,也可以另寻出路。自己画,或者邀请别人来为你画,为你拍照片,这些当然要签协议并且支付费用的。就像我刚刚设计了许鸿飞翡翠雕塑展的海报,海报上面的雕塑是许鸿飞的,字是邀请黄永玉写的,摄影是邀请曾雨林拍的,这些都需要在作品的版权当中注明,就好像是一部电影的“演职员表”,缺一不可。
再比如我做画册。刚刚出版的《书形 138种创意书籍和印刷纸品设计》,里面涉及138个艺术家的作品,那我就得取得这一百多个人的授权,才能将他们的作品放入书中。这是非常大量和繁琐的工作。据我的了解,目前国内做画册的,能和每一位作者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的,可能连10%的比例都没有。
和许多社会问题一样,近几年,设计行业显得过于急躁,抄袭泛滥,诚信缺失。这对设计行业本身是非常严重的伤害。现在,中国设计行业的国际形象非常不好。举个例子,有时候在国外看展览,其他国家的人都可以带相机进馆,只有中国人不被允许。为什么?担心中国人拍了照片回去抄袭。
几米、奈良美智这些热门画家的作品,这几年在产品设计中大量被仿,他们没空跟这些侵权者打官司,看上去好像是我们赚便宜了,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了好看的东西。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这里,侵权付出的成本太低了,小设计师根本没有出头之日,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人没有机会,奉行“拿来主义”的倒是占尽便宜,最后整个设计行业都会失去活力,我们的作品也会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一定要自爱。现在社会对设计师也有一种误解,认为设计就是“拍脑袋”的事儿,跟你是好朋友,随随便便就让你“帮忙”做个设计,还催得很急,那设计师也只能随随便便给一个交差。《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大制作的纪录片,怎么海报的设计过程从邀约到出炉就用了四个小时?很显然这中间的流程没有做好。我们设计师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情,要有勇气说:我的创作需要时间,我的工作具有价值,不是可以随随便便一蹴而就的。我认识的香港设计师就做得很规范,你邀请他设计,他会跟你将流程和细节列得一清二楚,劳务成本,所使用的图片的版权成本等细节统统注明。这样做才是对的。否则整个社会对设计的认识越来越低,设计的作品也会越来越毛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