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过程,“看上去很美”,其实却经历了一次次阵痛。
第一次阵痛:“玉出云南” 遭遇寒流
历史上的云南,由于毗邻东南亚国家的优势,使得云南与缅甸合作,尤其以翡翠为主要合作产业与亮点,因此孕育出“玉出云南”的美好口碑。
可10年前,云南翡翠遭遇到了什么?离缅甸玉石产地最近的云南,其优势不再,被广东后起夺而代之,2006-2009年数据显示,瑞丽街上60%以上的翡翠饰品由广东制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90%的中高档翡翠均在广东雕琢出来。而广东省的翡翠玉石产业也从起步时的3000万产值,3年间奇迹般地突破了100亿。
这源于2001年缅甸政府的规定,所有玉石毛料必须到仰光参加公盘交易,同时限制毛料从陆路运往各边境口岸。这个规定割断了云南延续数百年的产业发展链条。
直到2009年,经过云南省政府与缅甸政府的沟通与交流,最终放开了翡翠毛料陆路进口的限制,恢复了陆路进口的通道,凡经仰光公盘完税后的毛料可以经瑞丽进入云南和中国。
第二次阵痛:
正因为经历了翡翠成百倍的上涨,如今翡翠进入一个“发烧”的阶段,“一个行业,温度太高,必然会伤元气。”由于长期的快跑,翡翠市场终于支撑不住了,需要歇一歇,大约就从2011年中期开始,翡翠市场进入自动调整时期。
第三次阵痛:
缅甸政府规定关闭缅北帕敢地区翡翠矿,这一消息无疑是一记重拳,重重地敲在了玉商们的心上,这次阵痛,现在才刚刚开始,看不出端倪,还需要揣摩。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个“关闭”是长期的,那翡翠市场就会难以为继。那时候,翡翠的流通物品,就是那些成品,或者还有一些囤积的毛料而已。
经历短板 重做加工
经历广东后起的竞争压力,云南决定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2011年,云南业界出现一个新的呼声,“做大做强加工业。”
玉商学者、珠宝鉴定评估专家、云南省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摩太曾认为,云南珠宝人才、加工、设备、资金、物流等限制,加之广东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使得云南玉雕人才流失,因此,云南要做强加工,就是要培养人才。
云南玉石专家罗庆昌说,云南相关产业链不完整,在玉石深、精、尖的加工工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无法和广东相提并论。云南仅具备部分毛石和制成品“集散”的功能,中间利润丰厚的加工环节却被广东垄断了,这是云南翡翠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
云南省文产办常务副主任田大余说, 从“玉出云南”到“玉回云南”,是一个特技动作。
云南怎样玩好这个特技呢?
从政府重视开始,出台相关产业优惠政策。云南省政府专门制定了振兴珠宝玉石产业的规划,提出“玉回云南”,但如何让产业按着规划发展成为珠宝业和文产业的重头戏。
要振兴云南珠宝玉石产业。需要云南作出整体规划。2011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石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要用5-10年时间,把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珠宝玉石产业大省和世界重要的珠宝玉石集散、销售和加工中心。到2015年,产值达760亿元,从业人员达90万人左右。到2020年形成“ 世界玉石云南卖”的市场优势,具备开发不同档次珠宝玉石的能力。
一幅蓝图在勾画,云南计划重点建设1个中心、3大特色区域、3条销售热线。目前,云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昆明为中心,西南延伸到普洱、西双版纳,西北延伸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风景旅游区的终端零售市场,再加上瑞丽、盈江、腾冲等珠宝玉石传统口岸的批发、加工、零售市场和产业基地,云南珠宝玉石已具备打造一个大产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