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文化传播方式迅猛涌现,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选择的多元化、多样性急剧推进的情况下,戏剧包括秦腔的繁荣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挑战,人们对戏剧的现状和前景表现出诸多忧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是否还有生命力?市场效应的长期低迷是其走向衰亡的征兆,还是孕育新的生命活力的阵痛期的必然宿命?振兴秦腔之路如何走下去?
戏剧生命力在于社会需求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外乎情。”戏剧动人心、沁人腑,自能勃发出强劲的生命活力。
秦腔发轫于周秦,成长于汉唐,兴起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繁盛于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秦腔是中国梆子戏的鼻祖,京剧和多个地方戏的先声,她与昆曲、徽剧、汉调等一起培育、滋润生成了京剧。秦腔发展史上有高潮、有低谷,能否尽快振兴繁荣,取决于改革创新,取决于决心和政策措施。
秦腔的许多优秀传统戏,之所以数百年久演不衰、人们百看不厌,就在于她们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矛盾,适应了社会人群的精神需求,使观众得到了心灵满足,获得了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在心灵深处形成厚重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
优秀的现代戏更是如此。由陈彦编剧,陕西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等现代戏“三部曲”,在戏剧普遍不景气的当前,异军突起,弄潮梨园,享誉全国,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声腔音乐特色鲜明
秦腔与其他剧种相比,最鲜明的个性特色,首先在于唱腔音乐。如以诗词喻秦腔,则豪放与婉约并美,雄浑与纤丽共荣。
秦腔流派,目前基本有定论的流派,如衰派(刘毓中)、敏派(李正敏)、任派(任哲中)、肖派(肖若兰)等,艺术特色鲜明,群众基础雄厚,传承人物较多。对这些流派,应组织人力,充分挖掘研究,从戏剧理论上加以分析整理,为传承创新提供基础,为繁荣发展秦腔艺术打好基本功。
秦腔具有十分独特的声腔体系。它由一个“流征”、若干板式构成了板式变换体的声腔音乐。由于秦腔板式音乐的独特性,尤其适合表现忠烈戏、情感戏、苦情戏,那种苍凉、浑厚、深沉、激越的情调,如泣如诉的痛苦、悲怆情怀的表达,酣畅淋漓,足以摄人心魄,催人泪下,使人有热耳酸心、撕肠裂肺之感。评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誉,更有“曼声哀歌,一里老幼悲愁涕泣三日不食;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欢抃\舞,不能自禁”的描述。这种戏剧效果是其他戏剧难以企及的,这正是秦腔异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魅力所在。
语言文学美独树一帜
秦腔的语言文学美,在中国所有戏剧中,可谓独树一帜。
传统戏的唱词道白文字优雅、文白兼适、庄谐并具、如诗如曲,竭尽文字之美。许多唱段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数百年传唱不衰,影响久远。不仅戏剧爱好者、文化人津津乐道,大量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倒背如流,吟得滚瓜烂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秦腔的唱词,讲究文辞韵律、平仄对仗,遣词造句精当确切,描摹抒情文采斐然,铺排比拟华丽有味。其语言或庄或谐,或腴或瘦,或丽或朴,既生动细腻,又雄浑简约。秦腔唱词延揽了中国诗词曲赋的诸多形式,又广泛吸收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优秀文辞,以七言、十言为主要形式,又间以多言、长短句,既突出戏词整齐对称的“均齐之美”,又讲究灵活多变的“非齐之美”,使得秦腔的语言文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恒变结合,动静相宜,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戏剧文学美学特质。
秦腔的道白,尤其具有特色,它注重咬字吐词,抑扬顿挫,玉盘落珠,金声坠地,韵语韵味,铿锵有力。“白”与“唱”一道构成秦腔的语言文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