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主义画派大师们的眼中,印象派画家群体里的马奈、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塞尚等人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懂艺术,一群胡闹且浪费颜料的年轻人,对他们的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为了能完整充分地向公众展示基于对生存空间、物理光线和自然色彩独特理解的艺术作品,以此展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鲜明个性,他们犹如一群战场上的斗士,和古典主义画派进行了载入艺术史册的激烈碰撞与搏杀,终于得到后人的认可与推崇。印象派一路走向视觉革命的成功,一部分因素来自于他们不满绘画艺术停滞不前的现实;另一部分则要归结为他们从前辈们那里继承而来的艺术遗产。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来的梵高。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明亮而丰富了。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应该是鲜亮明媚、未经调和的纯真色彩。事实上,他的色彩特征也与印象派绘者们所倡导的用色特征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了印象主义者的绘画技法,但他对于人和自然所特有的敏感性,极为主观的观察能力,造就了他日后非凡的个性人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色彩,就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他在人世间的嫉妒、痛苦但又热爱的这样一种非常真切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后来成了区别于其他画派的独立存在。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风和画法,即为了表现个人主观的强烈的情感,可以不对现实做出如实反映——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态度被称作为“表现主义”,并且被后世证明是现代绘画艺术中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方向: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自我再塑造。可以肯定,梵高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是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驱人物。
在法国培训期间,我有幸去阿尔镇追寻大师梵高,沿着100多年前他曾经走过的小路去了解他在阿尔的传奇人生和精彩故事,去感悟他短暂却辉煌的艺术人生。那是法国南部一座古老的小镇,一个舒缓压力的好地方,土地上生长着橄榄树和葡萄园,薰衣草随着季风飘出淡淡清香,牛羊群则悠闲地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碧绿山坡上,享受着明媚而温暖的阳光,古朴尖顶的农庄隐匿在树丛之中,罗纳河终流不息地穿过阿尔小镇,古典建筑与小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不时地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如诗的风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