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阿尔街道,我寻找到了梵高所绘《室外咖啡屋》的写生地,那家已经营业了一百多年的咖啡屋依然保存完好,摆放着一张《室外咖啡屋》的复制品。站在梵高曾经写生的角度,我用绘画者的心态,仔细地揣摩他是怎样用后印象主义的色彩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感受,仿佛看到了梵高写生时的激情和内心的澎湃。令人遗憾的是,梵高徒步几公里去郊外写生的吊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复制品不在罗纳河上,而是在它支流的一条运河上。阿尔的向日葵最为有名,因为他和梵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四四方方的庭院里,大约有一亩地的面积,但比我想象的要小,虽然是冬天,却依然怒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在楼下有一处摆放着梵高那幅经典名画作的复制品,从梵高画的庭院到如今我看到的庭院,恍如隔世,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的庭院里,小树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但阳光依旧那么灿烂如辉。
梵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此时,梵高已摆脱了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并很快爱上了那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在阿尔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60余幅作品,“疯狂”使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虽然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不满足只是理性地“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立的风格”。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镇广场租下了“黄房子”想建立“画家团社”。后来高更因约前来,不幸的是,梵高梅毒进入三期,引发精神失常,并与高更日夜争吵,后来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离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期间虽然创作出大批作品,但仍然无法依靠卖作品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阿尔居住的时光是梵高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他在印象派画风的基础上更加倾注了自己对物象的再塑造,用心灵感受对象,用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倾注于笔端并和画作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奠定了他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锋地位。在阿尔有人说,理性只能出画家而出不了大师,大师只有具备火焰一样的激情,内心强大、性格独特,不同于常人,也就是所谓“拐点”偏执——从这个方面看,梵高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符合以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