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对中国书法的学习,书圣王羲之在《笔法论十二章》中提到“启心”和“观形”两个概念,启心者,即从凝神静虑中预想字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在神思中构想字体之筋脉相连,使意在笔先;观形者,并非按图索骥之模仿,而是捉摸笔法的使转和运作,以及笔画之间的转折承接;最终到达落笔的实践。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研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能轻率,更不可躁进而急求新变,须要亦步亦趋地踏实,致远之宁和心境。以参透前人笔意为基石,再作自我逸格之拓延。杜道同先生自参加工作之日起便开始练习隶书,一练就是十年之久,在十年沉潜的研索中,他把楷书、隶书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楷、隶变体的书风。当时,杜先生所在单位的制度牌、宣传标语、内部职工办公室等地挂的书法皆来自于这种别具一格的“杜氏书体”,观之另有一番情趣,也得到广泛认可。
在杜道同先生的习书过程中,不得不提起的,是他的二哥杜道胜。杜道胜先生是中国金文大家、著名书法家,也是杜道同先生书法艺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老师,杜道同先生成就卓著的甲骨文榜书就深受杜道胜先生金文榜书风格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杜道同先生受二哥启迪,开始了对甲骨文榜书和草书的专门研习。
或许,书法对杜道同的深层吸引是来自于那种被誉为刚正不阿象征的黑白分明之凛然正气。在当时,杜道同先生的家庭是“烈属”又是“军属”,从小受军人熏陶的他自然而然就把军人的血性和品格溶于性情。而甲骨文的古朴拙厚和榜书的宽广恢弘正与他性灵深处的稳健和包容之德相互契合,再经过长期体悟临池,便升华出力透纸背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