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康有为书法论述缺少推敲错讹较多

康有为书法论述缺少推敲错讹较多

2014-09-16 08:27:00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沃兴华: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导、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

  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

  书风分三阶段

  早期处传统与帖学,中期碑帖融合,晚年渐臻化

  吴昌硕为康有为刻有一枚共27字的著名印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这枚印章足以概括康有为的一生。谈及其书法艺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指出,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康的书学代表作,亦是碑学史上的代表著作,即《广艺舟双楫》这本书。而根据目前最为流行的分法,康有为的书法创作大体可划分为三阶段,且其创作又与政治生涯密不可分。戊戌变法之前,是帖学时期,是第一阶段;变法失败后,羁旅海外的碑帖融合时期为第二阶段;而归国后晚年渐臻化境为第三阶段。

  根据这一指引,追根溯源,先回到其学书起点上。从《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的自述中,可以得知,少年时期,康有为受祖父康赞修的影响,开始学习王羲之的《乐毅论》及欧阳询、赵孟頫的书法。19岁跟随朱次琦学道德文章时,兼习书法,其间主要以宋拓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后改学欧阳询子欧阳通的《通因法师碑》,并临多位名家的碑帖,如裴休书《圭峰碑》(全称《唐故圭峰定慧师传法碑》)、欧阳询书《虞恭公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及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因此,从其自述中,蔡显良分析,这主要是康有为受所处的时风浸染,年轻时在科举取士的感召下,他的书法学习与同代年轻人一样,主要是学当时“盛于嘉庆、道光之间”的欧体书法。而从所研究过的资料来看,康有为早年书法主要追随时风学欧楷,兼学颜体及其他,早期的书法完全从传统的,及帖学中来,并未见其他师法的取向。这是由当时岭南地处偏僻所限制的客观原因,没有”佳本“可学,因此,未受碑风的影响。

  而居京期间,康有为重新捡起篆、隶书。其篆书主要从《石鼓文》学起,尤其对邓石如情有独钟,并由此悟到,“吾亦欲采钟鼎体意入小篆中,则新理独得矣。”而从现存的康极其少见的篆书题刻《素洞》和手迹《七桧园》来看,其用笔与结构,均明显受到邓石如的影响。不过,蔡显良指出,尽管康非常推崇《灵庙碑阴》等碑的书法,但推崇与实践毕竟是两回事。用康有为自己的话来讲,较易于理解。“我平时很爱好《石门铭》、《郑文公》等,但我的字截然和这些字不同。然而,不能说,我和这些碑不发生血肉关系。可是,我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我自信做到了这一步。你看我的字,能说是哪一家哪一派吗?”(李任夫《听康有为先生谈书法》,刊于《文史精华》,1996年第7期)。对此,梅墨生分析,清代道咸以后的书法中人,多数持这样一种态度:既难以挣脱帖学书法的秀润韵味的吸引,又更加向往碑版摩崖书法的雄逸气象的召唤。于是乎,人们纷纷尝试着做以碑化帖,或以帖化碑、碑帖参合的努力,便是康这样的崇碑派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难割难舍任何一方的心态。

  • 相关阅读
  • 徐悲鸿绘画被批缺乏热情和虔诚

      徐悲鸿 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早年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最喜画马。  《春山十骏图》 曾在中国嘉德2003秋季拍卖会上以62...

    时间:09-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