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开展调研和预测研判,及时协调并解决问题。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实行重点项目市(县)级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和月通报、季评比、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经验交流。三是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重大项目前期费1亿多元,年初确定的150个重大前期项目有85个完成前期工作进入建设成熟阶段。四是强化项目融资工作。全年争取落实中省政策性资金12.515亿元,落实开发银行贷款2.5亿元。五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成功举办第七次陕南循环发展座谈会,我市10条循环产业链5条基本建成,20个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市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六是积极推进商丹一体化。制定商丹一体化建设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落实机构、编制和人员。七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等民生事业建设,预计1045个民生工程基本建设类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八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六县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运行,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积极开展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节能宣传周、节能低碳“五进”宣传等活动,组建市节能评审中心,创建《商洛节能网》。2012年,预计我市生产总值完成428亿元,增长14.3%左右,比年度目标高0.9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6%、15%和17%,能够较好完成年度考核任务。
市教育局
一是教育强县和“双高双普”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山阳、商南两县“双高双普”通过省政府验收,柞水县“双高双普”工作通过市政府验收;山阳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达到省颁标准,通过省专家组评估验收。二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德育工作扎实有效,科技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体卫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组队参加全省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三是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文史、理工两类二本上线率达到50.02%,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实施了国家教育标准化考点建设工程,加强招生考试组织管理,高考、中考工作平安顺利。四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五是教师队伍建设成绩喜人,全市通过多种渠道共招聘教师超1000人,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师资培训,工作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整版宣传报道。六是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预计占到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省上要求。七是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突出,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30所,新、改扩建标准化中小学80所,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八是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规范有序,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21341.88万元,受助学生10.24万人次。九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全市1205所农村中小学校的16.7万名学生受益,受益面均达到100%。
市科学技术局
一是科技创新工作有新突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达到19550万元,其中政府科技研发投入1990万元,完成省上下达我市目标任务的199%。企业研发投入17560万元;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5项,争取扶持资金174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4%。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全市15家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确定为市级科技研发中心,完成计划任务的150%。经企业申报、县区推荐和专家评审,确认27家企业为第一批商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截至10月底,已完成专利申请561件,占全年任务的281%,其中发明专利271件,增幅量居全省第一。1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四是技术转移实现新突破。商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省厅确定为陕西省技术合同认证机构,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3029.4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303%。培育科技成果35项,评审奖励2012年度市科技奖31项,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五是科技服务有新突破。认定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4个,深入开展首席工程师制度推行工作。商州区、洛南县、商南县、柞水县被命名为第二批陕西省农机服务“大荔模式”建设县,4家企业被命名为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推广企业。开展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全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24.4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