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对人社、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培训机构的综合管理,由政府牵头整合部门的培训资源,将各部门的培训资源纳入到农民工就业培训之中。二是加快推进商洛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体制改革,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招生就是招工的战略目标。三是要加快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努力使新成长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适应“新常态”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各级培训机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更新,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极积推进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管好用好培训资金,发挥培训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大劳务品牌的培育力度,按照品牌培育的标准和要求。力争每个县区打造1-2个具有商洛品位的优势劳务品牌,做好劳务品牌的推介工作,树立商洛劳务品牌的良好形象。
(三)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近年来省、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活动的成果,结合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扶持政策,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服务。全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在工商注册登记、项目审批、地土使用,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开展适应农民工不同创业阶段特点的SIYB创业培训项目,帮助创业人员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成功率。同时要开展“引凤归巢”活动,大力宣传商洛的人文环境,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劳务大户以及企业家,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强化工作措施,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多年来,劳务输出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就业矛盾突出。要根据商洛市情特点,坚持长抓劳务输出工作不松懈,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加强信息引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抓好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对接工作,加强交流与协作,发挥劳务驻外办事机构和“务工者协会”、“务工者党支部”等机构的职能,搞好维权服务,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劳务大户带动作用,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多途经、多渠道做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工向农业内部深度转移。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对于边远山区的土地鼓励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发展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有效流转,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防止土地撂荒。二是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工向农业外部转移就业。树立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流通、饮食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广泛吸纳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工就业。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加小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业,同时要结合陕南移民搬迁认真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要对移民搬迁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在移民搬迁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区,帮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