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前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工能否充分就业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稀薄,“刘易斯拐点”的即将到来,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矛盾变化较大,特别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用工荒”持续蔓延。
(一)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出现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企业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特别是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更是难以就业。调查显示,今年春节过后,大街小巷企业、商店、酒店门前招聘简章随处可见,可是很少有人应聘。全市37家个体工商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今年缺员325人,其中技术人才184人,普工141人。商洛市兴洛职业介绍经理岳运平讲,春节过后收到30多家企业用工信息,需求7000多人,要求年龄30岁以下,学历初中以上,截止7月底,只招聘到600人。商洛炼锌厂今年对外招聘技工58人(维修焊工45人,化工专业13人),至今难以足额落实。就连全国500强企业比亚迪公司今年也出现用工难的问题,目前缺员300多人。另一方面,年龄偏大,技能素质较低的劳动力难以找到工作。商州区丹江桥头劳务市场每天早上聚集2000多名40岁以上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求职就业。
(二)农民工的技能素质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就业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民工的文化技能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新常态”下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极不适应。据调查,全市农民工就业的53.3万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6.7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8.9%,约有10.8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2万人,分别仅占农民工总数的20.3%、7.9%。致使我市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仍然是“体力型”多,“技能型”少,收入水平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培训资源分割,由不同部门负责,难以整合,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培训设施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三是农民工观念滞后,对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只注重效益,不注重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只注重学历教育。另外,我市劳务品牌发展缓慢,在劳务品牌的培育上存在误区,近年来,我市虽然打造了“镇安家政女”、“山阳建筑技工”、“商州水电技工”、“丹凤拉面师、导游女”、“柞水拾棉工”等劳务品牌,但是,只有“镇安家政女”基本符合品牌培育标准。其它均达不到品牌培育标准,技术层次较低,没有定点培训机构,定位不清晰,没有工商注册和商标,品牌输出规模小,缺乏中长期发展计划。
(三)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把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但我市农民工数量庞大,从业地域广,涉及行业多,损害农民工权益行为时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延长劳动工作时间,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交纳社会保险。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农民工超8小时工作时间人数29.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53.3万人的56.1%,其中:8-9小时10.7万人,9-10小时13.8万人,11小时以上5.4万人。工伤事故纠纷475起,涉及人数607人。工资纠纷1042起,涉及人数2507人,涉及金额达600多万元以上。仅市区惠民小区地下车库工程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达400多万元。全市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合同人数8.5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5.9%,企业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人数6.8万人、工伤保险4.5万人、医疗保险6.2万人、失业保险2.2万人、生育保险0.8万人,分别只占农民工人数的12.8%、8.4%、11.6%、4.1%、1.5%。以上这些侵权行为大多都发生在矿山、建筑以及个体私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