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直部门  »  权威发布

搭建平台服务转移 促农民工扩大就业

搭建平台服务转移 促农民工扩大就业

2015-09-18 08:27:01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四)新生代农民工吃苦精神不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已经成了农民工的主力军,约占农民工就业人数的40%以上,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强烈的反差,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群体特征,即受文化教育程度高、就业的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是,专业技能低、工资收入偏低、工作和生活的承受能力低。有相当一部分人初中、高中毕业后,不愿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急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外出挣钱,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矿山、建筑等行业,吃不了苦不愿意干,技术性工作又干不了,大多从事餐饮服务、制造等劳动强度适中的行业,这些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造成频繁跳槽和“月光族”。洛南县景村镇丰中村青年贾博多年外出打工,去年到今年先后跳槽6次,来过商州,去过西安,到过广州,目前在北京替人推销医疗器械,今年不但没有积蓄,还花费家里2000多元。同村的赵书亮,多年外出打工,长年不回,年龄40有余,个人问题难以解决,父母着急,自己从不为将来打算。这一部分人,在外漂泊已成习惯,农村留不住,不会种地;城市待不下,又难以融入城市。
  (五)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三留”问题突出。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向城镇化转移。农村留守人口呈现畸形结构,造成妇女、儿童、老人留守,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引发了土地隐形撂荒、子女教育撂荒、老人赡养撂荒以及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生存环境撂荒,农村发展造成严重边缘化。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偏大,既要照顾子女老人,又要忙于农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多由老人和学校承担,父母亲情教育缺失,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影响。留守农村老人的赡养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我们抽样调查的高坝镇双寨村,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留守人口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劳动人口,知识能力较差,土地无法实现精细化、科学化耕种,600多亩耕地有300多亩处于闲置撂荒状态。基础设施无人维护,村办小学只有1-3年级学生不到10人,4年级以上学生要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中心小学上学。商州区闫村镇沙河湾村,留守老人100多户,743亩耕地撂荒200多亩,村办小学只有7个学生。
  四、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社会富,认真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商洛经济的现实选择,我市农民工就业工作要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新的变化,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畸形的“民工荒”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工就业也必须转型。如何做好今后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明确就业工作思路,确立总体发展战略。首先要吃透市情,既要看到近年来农民工就业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商洛经济做出的突出贡献,又要充分认识我市人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就业矛盾特别突出的客观现实。目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多人,每年大中专毕业5000多人,在市内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要结合市情特点,坚持劳务输出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行“培训、就业、创业、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农民工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及提升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坚持统筹兼顾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就地就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劳务输出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劳务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分散型向组织规模型转变,劳务输出型向回乡创业型转变。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