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就业群体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就业群体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较大。16-35岁23.6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4.3%,36-45岁17.4万人,占32.6%。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6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1.1%,其比列在逐年上升。
(四)就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就业半年以上人数27.3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51.2%。逐步由过去临时性、季节性向长年性转变。主要原因一是转移就业岗位已经相对稳定。目前绝大多数矿产、建筑和制造业、服务业等工作岗位大多数被农民工占据,并且其就业领域已经从最初的临时性岗位、补充性岗位向各个行业、各类岗位延伸。二是随着“用工荒”的不断蔓延,企业采取加薪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措施,使农民就业相对趋于稳定。三是流动就业家庭化特点突显。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价值观的转变,农民工日益看重家庭成员的团聚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赚钱不再是其唯一目的。夫妻二人同时外出务工或携带子女一起进城创业的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在城市购置房产,或务工经商,或选择打工,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四是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稳定。在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初期阶段,多以季节性流动为主,农忙时在原籍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在流入地全年或多年长期居住者少。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历史变迁,目前,流动就业农民工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商州区闫村镇沙河湾村,该村330户,有劳动力700人,在劳务大户柯拴志的带领下,有460人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市场务工经商,32户办起建材门市部,60多户搞运输。目前已有50多户长期在西安定居。
(五)就业行业工种发生新变化。调查表明,“十二五”以前我市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领域主要以矿产业和建筑业为主,占到农民工人数的60%以上,呈现“苦力型”“体力型”劳务居多。目前从事建筑业、矿产业的农民工数量明显下降,从事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人数大幅增长。至7月底,从事矿产、建筑22.3万人,占42.6%,从事第三产业人数由2010年以前的20%左右增长到32.5%。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观念的更新,以及知识层次的提高,目前正在向装备制造、物流配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延伸。
(六)就业地域分布呈现新特点。全市农民工的流向已从过去经济较发达的沿江、沿海一带向本省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本省主要以西安为主,至7月底,我市农民工在西安就业12.4万人,占农民工就业总数的23.3%,就地就近就业14.7万人,占就业总数的27.6%。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内陆城市及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逐步缩小。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东部地区2800元、中部2600元、西部地区2300元、本市2000元。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工资水平还将逐步缩小。务工人员在本地务工成本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理性地选择就地就近及西安地区就业。二是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民工回乡开展各种经营收入不断提高,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三是近年来省市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强力推进,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工程、农民工创业示范工程的开展,回乡创业多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回乡创业,目前全市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达3.5万人,创办经济实体22238个,带动本市农民工就业7.8万人。
(七)山区、半山半川、川道农民工就业流向发生质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就业不再是过去千军万马下东南。边远贫困山区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由于落后闭塞,文化技能水平较低,以“体力型”、“苦力型”、“粗放型”为主。山阳县高坝镇双寨村347户、1329人,有劳动力520人,人均不到0.5亩耕地,劳务输出人数达400多人,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搞矿山、建筑劳务,从事苦力型工作。今年部分年龄偏大人员有被动返乡的迹象。半山半川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好于山区,人员技能素质相对较高,主要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同步发展,其中劳务输出的人数比例略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数。洛南县石门镇刘家村有2179人,劳动力1400人,耕地3000亩,富余劳动力825人,外出务工426人,占富余劳动力的51.6%,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8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33.9%;永丰镇马洼村327户、1165人,劳动力680人,耕地1405亩,富余劳动力505人,劳务输出27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53.5%,就地就近就业200人,占富余劳动力的39.6%。川道地区特别是距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农民工的文化技能素质高,观念超前,本地就业空间较大,农民工就业主要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主。商州区大赵峪办事处冀村地处商丹工业园区附近,全村416户、1522人,劳动力840人,近年来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冀智勇的带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全村发展核桃基地1300亩,发展大棚蔬菜230亩,发展养殖小区3个,为本村引进年产60万方商品混凝土项目,发展个体私营企业9家,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500多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还安置外来1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异地就业。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远远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35元。山阳县十里铺镇十里铺村依托地理及自然环境优势,村上发展建筑队5个,办农家乐8户,超市6个,一村一品养鸡养猪专业合作社2个,解决本村90%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