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兰英曾用高超的医术救过母子两人的命。现在,当年的婴儿已长成了18岁的小伙子。
当上支书后的邓兰英还时常义务帮村民扎针看病
商洛日报讯(见习记者 肖云 通讯员 凌娜)连接老庵寺村和外界的,是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沿途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有时,山离得很近,壁立陡峭,仿佛要挡住去路,有时,山势又逐渐远去,一片青黄相间的庄稼地从车窗掠过,延伸向远方。
邓兰英所在的老庵寺村就在这山的尽头,距柞水县下梁镇40余里。一排排美丽的民居突然出现在大山深处,对我们一行来说,真是一个惊喜,邓兰英的家就在其中一间平房里。
58岁的老庵寺村女支书邓兰英齐耳短发,村妇打扮。与邓兰英聊上一阵后,就会不觉喜欢上她直率、爽朗、充满活力的个性。15岁成为村医,18岁被任命为西川乡副书记,36岁成为老庵寺村一把手。邓兰英的经历在许多村民眼里像一个传奇,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半个劳力挣工分
邓兰英的老家在凤镇黄金金米村。从她记事起,父亲就只有一只眼睛,听说是早些年被国民党抓去充军时打坏的。上世纪60年代,实行按劳分配制,家里5口人,基本上全靠母亲一人挣工分养家。迫于生活的压力,5岁的邓兰英就开始背着小兄弟给母亲送饭。后来,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为了给父亲减轻负担,母亲忍痛与父亲离婚,带着3个年幼的子女嫁到了现在的老庵寺村。
有继父帮衬着,家里宽松了不少。邓兰英上学了,11岁才上一年级,算是大龄学童了,但她悟性好,老师都很喜欢,就在课外时间教她高年级的课程。“那时,我是又上一年级又上二年级”,邓兰英打趣道。到上三年级时,两个小兄弟也陆续开始上学,3个娃都上学的话负担太重,邓兰英不得不退学,离开了喜爱的学校,也远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退学后邓兰英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她跟着村民修水库、挣工分。“我年纪小,个子矮,做活时推着架子车,只见车在跑,却看不见人。”邓兰英微笑地回忆着。
百姓信赖的村医
1971年,村合作医疗里有一个调剂师患上了结核病,邓兰英替了他的岗位,从此学习配中药、打针。几十年后,她从一个对医学一无所知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的女村医。邓兰英称,那时针管很粗,为病人打针时力气太小推不动,她就将针管抵在胸口推。
随后,邓兰英被派到市、县卫校和医院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她系统地学习了妇幼保健、疫病接种、新法接生等医学知识,先后取得了赤脚医生证、中专医生证书。在柞水县石瓮镇医院实习时,一位来自江西的医学教授,很看重邓兰英好学吃苦的品质,私下里给她开小灶,很多实用的方子都是她在那个时候学来的。
回到村里后,邓兰英所学的知识一一派上了用场。她记得很清楚,1985年11月24日,那天外面的风很大,不久又下起了大雪。天刚麻麻亮,就有人在窗户外喊她接生,说情况不好,产妇羊水都破了。此时的邓兰英刚生下老二,还在月子里。但人命关天,在丈夫的支持下,邓兰英披着毛毯,拿上必用的设备,跟着来人就走了。去产妇的家还要翻一个山梁,得走半个多小时,等赶到时,邓兰英发现产妇胎位不正,在当地叫做莲花生,很容易发生难产,情况特别紧急。当时,村卫生室也来一个人,因没有经验不敢接生。产妇年迈的公婆跪在地上请求邓兰英帮他们一把,邓兰英一咬牙,镇定了下来,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她最终成功接生出孩子。
邓兰英告诉记者,当时,薛家沟肖家库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患胸膜炎、胸积水等多种疾病,被送到县中医院后,医生让家属回来准备后事。那家人无奈之下将老人接回村里,在卫生室住了1个多月,邓兰英日夜照顾,老人的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有一次,她听一个熟人说,丰北河沟垴上有一个人长了瘤子,到医院去看,医院让交850块钱,这人可怜没钱只好回家了。邓兰英记在心里,设法和那个人联系上,让她来本村治。那时,村卫生室里的药都是免费的,只有打针会收点钱。结果,只花了一点钱,不到2个月病就好了。多年之后,那人在路上遇到邓兰英时,拉着她的手,眼泪汪汪地感谢她。
干实事的村支书
1973年,17岁的邓兰英被组织吸呐为党员。1974年,她成为西川乡不脱产的副书记。1992年,当选为老庵寺村村支书。当上支书后,邓兰英为村里的事忙得风风火火,白天自己搭车去县里争取资金,晚上还会因一些繁杂事务失眠。
1998年,老庵寺村出了一件新闻:村里拉上自来水了,此时,下梁镇都还没吃上自来水。而拉水的过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在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思想还很保守,邓兰英说,有些农民称自开天辟地以来,一直喝着河水,不愿意投工拉水。她一方面要筹集资金,一方面还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得罪”了不少人。现在,那些当时反对的村民有时还会开玩笑称,喝惯了自来水,一天不喝都不行。2002年,老庵寺村建起了一所村级敬老院。2003年,老庵寺小学的危房被拆除,村里为孩子们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
2005年,老庵寺开始实行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将居住在高山上、生活不便的60余家分散户都迁到了平地。一位叫赵乐江的安置户称,他家以前住在林家沟垴上,是村里的特困户,天长日久再加风吹雨淋,本来就破旧的房子眼看就要垮了,村里在平地里给他划了地,让他盖新房。盖房子的过程中,没钱了,他就找邓兰英。“不是邓支书,我这房子盖不起来。”这位六旬老人时常这样感慨。
2006年,在邓兰英的提议下,村上在扁子沟口修了一条2里长的水泥路。为了修路,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劳动,早上7点开始,下午6点结束,从头一年的10月干到第二年3月才完全修好。其间,邓兰英主动要求包一个进度最慢的组,帮他们找拖拉机,运砂子,很快,这个组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村民们都称,来了一个邓兰英,抵了十几个人的劳力。
说起邓兰英,村民们都表示:这人没话说,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老百姓想办个低保,去县城买个东西,生活有啥困难了,都会找她帮忙,她总是很干脆的就答应了。“你是百姓,我是干部,我应该为你干事。”朴实的邓兰英一直是这样想的。和邓兰英共事多年的周文书评价她:人很直,有啥意见当面就说,背后从不跟人计较。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她只要闲着,都会去帮忙,扫地、切菜,啥都干,既当总管,又下厨房。
邓兰英一生中最难忘的两件事:一是1977年,全县抽调包括她在内的8名卫生人员,代表卫生部门瞻仰毛主席遗容,她们有幸成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馆后,瞻仰伟人遗容的第一批人。另一件是1984年,中央卫生会在柞水召开,24个省市的专家到老庵寺村卫生院参观,时任卫生部部长勉励她在农村扎根,为改善农村医疗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