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村读无字之书: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
《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杨飞在做放牛郎时,便萌生了“但如空中鹰,雄踞傲江湖”的志向。而2005年,当第一批大学生支农志愿者走进杨飞槐坪村的家乡,改变了杨飞——那个当时“像个小混混”的初二学生的命运时,杨飞心中便埋下了“支农”的种子。杨飞,最终从“支农”的受益者成长为“支农”的组织者。
杨飞说,“支农实际上是寻找底层的根,是农村娃的自救。”这一点,社会学家费孝通60多年前着《乡土中国》即已论证。回忆乡间的童年,已明显浮肿的杨飞的脸上洋溢出轻松的笑容,滔滔不绝起来:“那时我家还住在画眉山上,用书纸叠面包,用烟盒叠三角,下河捉鱼捉蟹……家里条件艰苦,挑来喝的水里都有泥浆的痕迹,有时甚至还有小蝌蚪,但童年真是彩色的!”
说起杨飞的家乡,今年4月份参加过恰同学少年读书会“洛南支农活动”的志愿者梁清这样描述:“在那里,我见到了真实的农村。村子周围全是山,道路很封闭,只有那么两条主道,就连农民种的田地都很少,几乎找不到几家有摩托车的家庭,更别说有高端的家用电器了,烧火用的都是山上砍来的柴,照明工具基本只靠小型电灯泡。”
“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这是杨飞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从2008年开始,“在路上”的杨飞先后参加了“陕南游学”“百村土地调查”“合作社调查”“比亚迪工友访谈”等西安市进步青年中心组织的10余个“支农”项目。
除了下乡调研,杨飞每周还抽出课余时间来进步中心参与交流和培训。“杨飞学校在临潼,我去过一次,后来再也不想去了,因为车程要近3个小时,还不一定有座位。杨飞总能如期出现在位于市区进步中心,这点最让我感动。”西北政法大学志愿者强朝兴说。
今年7月份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的刘云讲述了他和杨飞在白鹿原做新农村实践调研时的故事。“我俩负责历史文化板块。白天,只要遇到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杨飞就主动上前,蹲在那儿傻呵呵的听着老人们聊个半天,偶尔在本上划几笔,偶尔插上几句话。晚上,调研总安排有学习,我9点多就眼皮打架熬不住了,杨飞却总能学到11点。”
除了日常点滴,刘云说,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件关于摘帽的事。一日盛暑难耐,刘云戴着帽子和杨飞去一位大爷家采访本村礼仪习俗,聊到戴帽礼仪时,大爷说,“按本村习俗,进别人家门需摘帽。”杨飞瞥了一眼刘云的头,半笑半认真地说:“你这就不合礼仪,赶紧把帽子摘了,下次进别人门要记住!”刘云说自己当时心里很不服气,但此后,只要进采访者家门,杨飞都会提醒他摘下帽子。“杨飞总是替别人着想”,与很多同志对杨飞的评价相仿,刘云说,“杨飞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懂事的杨飞心怀“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丈量着农村的土地,“支农”的费用几乎全部来自奖学金与省吃俭用余下的生活费,而农忙种田,农闲在西安建筑工地打工的杨飞父母所能给孩子的生活费其实是极其有限的。据了解,杨飞这些年上大学的学费均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垫付。“杨飞品学兼优,也非常懂事。治疗初期,为减少家庭经济负担,他瞒着父母在一家公司兼职打工,不料晕倒。他甚至想过放弃治疗。”杨飞的辅导员周探伟说。
“我会捐出我有用的器官,增加生命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