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唱片产业卖的“产品”是唱片和艺人,而在未来的音乐产业,音乐“产品”是数字流,或者说是“数字流服务”。因为,在云时代,人们的选择理论上是无限多的,而这时候数字流服务(而不是数字流本身)质量的好坏将决定一个公司的命运。这一切是完全由技术驱动的,哪家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产品越出色、用户体验越好,那么它越有可能占据产业制高点。所以,对于未来音乐产业的主心骨,我更倾向于苹果、亚马逊这样技术领先的有完整产业链的公司。
2.低成本
低成本体现在“三低”:生产成本低,存放成本低,营销成本低。(三低都是由技术决定的)
3.资源分散
在传统唱片产业,唱片公司是靠笼络资源(作品、艺人、渠道)来获利,谁能笼络到最好的资源,谁就越可能独步天下。而在数字音乐时代,在技术的支持下,由于2,所以资源是非常分散的,每个人每个公司手里可能都能有可用的资源,每一种音乐每一种艺人都可以借助于技术帮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受众和市场。
实体唱片时代和数字音乐时代的不同特点决定了“音乐公司”(以前叫唱片公司,未来还不知道叫啥)必须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无论如何,在数字音乐时代,唱片公司再像以前那样花大钱笼络资源集中火力精雕细琢并极力推销自己认为有可能能赚钱的产品显然是反动的。甚至,在数字音乐时代,传统唱片公司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数字音乐市场是去中心化的、是分众化的,需要音乐产品的经营者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快更及时的反馈,需要顾及更个性化的市场,而这些恰恰是“集中”为特点传统唱片公司的体制不能承受的。
所以,我想象的未来的音乐公司一定不是一个“集中生产”的大而全公司,它有很明确的一种职能(可能是流服务,也可能是版权管理,又或者演出组织,等),而作品生产完全是分布式的,不再由某个实体来组织集中生产集中销售,会出现一些新兴的服务性商业机构来为这样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
这一切可以用《失控:机器、社会与经纪的新生物学》中对未来公司形态的“想象”来概括:分布式、去中心化、协作以及可适应性。
分布式:商业行为不在某个地方进行,而是在不同地方同时发生。(比如以前唱片销售集中在唱片店,而未来的数字流服务可以在网上任意地方进行)
去中心化:不再追求流程的完整,而是专注于某一项业务。(比如唱片公司不再生产产品、包装艺人,而是专注于版权管理)
协作:不同环节由不同的领域的专业个体/实体来,整个流程由这些个体/实体在网络工具等的帮助协作来完成。(比如在新的音乐产业中,作品生产者、销售者、推广者等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协作关系,通过协作来各取所需)
可适应性: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反应。(比如音乐作品生产或营销的成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根据协作进行调整)
比如,我作为一个音乐人,如果我想制作和发行自己的专辑,想把作品放到itunes上卖,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我可以借助某个互联网工具找到我需要的服务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制作、生产、营销作品,组织安排演出,与itunes联络作品上线等等,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相应的服务并支付对方服务费。我和这些供应商之间并不相互隶属,而是纯粹的协议合作关系,而这其中我付出的代价可以通过协商达到最合理化,而我也无需像排队上厕所那样等着唱片公司来签约。
而作为流媒体服务商,itunes主要跟版权服务商打交道。让我大胆想象下,环球、索尼或华纳的所有作品被一个叫宇宙音乐的版权公司买下,他们不从事作品录制、营销和艺人包装,只专注于版权管理,而他们通过签约买下音乐人的作品版权,并帮助这些音乐人把作品放到itunes或亚马逊的库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