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黄章晋做的“大象公会”被认为是在尝试“新闻谈资化”。所谓新闻谈资,就是充分利用了公众的好奇心,捕捉事实之外的留白。比如“大象公会”做过的为什么主席头会流行、为什么朝鲜阅兵礼最震撼等等。而数据新闻背后的谈资会更多,比如围绕着为何“逃离”东莞的主路线会是香港,还有哪几条清晰可见的线段,就能衍生出大量相关话题。而话题,无疑就是谈资。
数据新闻的灵魂
2013年,一则人事变动的小小新闻并没有引起互联网界很大的反响,但是对于数据新闻业来说,它关乎这个行业的两个巨头。也许,我们在若干年回过头来看这则新闻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权杖交接味道。
2013年4月18日,为《卫报》效力15年之久的老牌记者Simon Rogers在其个人博客上宣布,他跳槽前往Twitter效命。这个人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是《卫报》“Datablog”的发起人,可以说《卫报》在数据新闻领域能在全球走得如此超前,和Rogers的努力分不开。
他的告别博文值得每一位研究新闻业转型的人去拜读。《再见,卫报。你好,Twitter》,简单直白的题目,直接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位资深编辑眼中,谁才是新闻的未来。
2009年,Rogers在编辑Alan Rusbridger的鼓动下开设了Guardian Datablog。他说,《卫报》在很早就意识到了新闻需要新的形态,也就是“开放新闻”。这些数据应该来源于大众,同样也应该属于大众。
在前文中,我们曾提到“无意”和“有意”的话题。百度迁徙地图,是让公众无意成为了新闻的参与者。而真正的数据新闻,则应该是以开源的理念制作,让公众有意参与。就好像Rogers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众包”是他们制作数据新闻的主要手段。比如,《卫报》做的对国会议员开销的调查,奥运会门票销售情况的调查等。
事实上,我们在做大数据专题研究的时候也发现,寻求开放才是大数据时代的动力。大数据更像是一场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以理查德·斯托尔曼、林纳斯·托瓦兹和埃里克·雷蒙德为代表的开源三杰认为知识应该以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姿态出现,而不是被垄断在寡头手中。随后,在著名出版商、Web 2.0之父蒂姆·奥莱理的倡导下,开源运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数据开放。
也许今天,我们认为开源是大势所趋,但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甚至是刚刚步入第一个青春期的时候,封闭与开放两大流派曾进行过长时间的激辩。这甚至影响到了美国政府的信息开放政策。
从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连续出台了两个争议颇多的法案——《爱国者法案》和《2002国土安全法》,到奥巴马提出“人民知道得越多,政府官员才可能更加负责任”;从布什政府时代政府和公众的交流受限,到奥巴马签署《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备忘录,美国一直在开放的路上走走停停。
就在奥巴马实践其开放政府理念的同时,一位互联网的传奇人物在英国也实践着他的数据网梦想。他就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在他的力推之下,英国政府开始了数据开放运动。英国的 data.gov.uk上线后,公众可以在该网站上查到3000多项民生数据。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之后,更是提出了“数据权”的概念,即获取数据是每一个英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从IT领域的开源到政府的转型,这是一场长达30多年的以“开放”为灵魂的历史运动,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无疑把这场运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个高峰被命名为“大数据时代”。
新闻同大多数行业一样,无法摆脱时代思潮对它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新闻不仅应该注重对数据的整理和解读,更应该懂得数据源于公众,属于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