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毛泽东的个人作用
参加座谈的同志认为,中苏同盟关系破裂是必然的,但是两国两党关系是不是一定要搞得那么紧张,倒不是必然的,而且看来是有可能避免的。中苏关系的破裂除了国家利益的冲突是主要原因外,还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领袖人物的个人作用。中苏关系破裂的过程正是毛泽东个人迷信发展和盛行的时期。所以,在剖析中苏分裂原因时,不能忽视毛泽东的个人的作用。
除前面谈到的中苏分裂同毛泽东晚年思想“左”倾有关外,关于毛泽东的个人作用,参加座谈的同志还谈到以下几点:
(1)毛泽东同苏联打交道的委屈感由来已久。历史上,毛泽东长期受王明路线(背后是苏联)的排挤;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以后,苏联继续通过共产国际干预中国党内事务;中国革命胜利了,斯大林仍怀疑毛泽东是“铁托”。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见到米高扬和新中国成立后见到斯大林时,毛泽东总是说,“我是受排挤的,过去有话没地方说”。1949年底到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时,曾受到斯大林的冷遇和不平等对待。但是,斯大林在世时,毛泽东从大局出发,把这些委屈和恩恩怨怨都忍下了。有的同志说,赫鲁晓夫上台后,由于有求于中国,对毛泽东采取尊重和逢迎的态度,这给毛泽东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斯大林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从国力上,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要以苏联为首;在思想和道义上,毛泽东则是领袖。毛泽东瞧不起赫鲁晓夫。但是,当毛泽东感到赫鲁晓夫还是搞苏联原先那一套时,他就把长期的积怨发泄到赫鲁晓夫身上。
在谈到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之间的冲突时,有的同志说,毛泽东代表受压迫的中华民族反抗外国列强的性格,赫鲁晓夫代表俄国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性格,二者是不能相容的。
(2)苏联领导人公开声称要毛泽东“下台”,这是对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火上浇油。在中苏分裂的过程中,双方都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对方的第一把手,无疑是对两国关系火上浇油,最后导致两国关系进入死胡同。1960年华沙条约首脑会议期间,赫鲁晓夫公然辱骂毛泽东是“老套鞋,应该扔掉”。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苏时,苏联国防部长竟对中国代表团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要把毛搞掉”。所有这些都使中苏关系难以挽回。毛泽东对苏联的态度越来越严厉。开始他还说,对赫鲁晓夫要“整一整”,到了1963年就下决心以压促变,把赫鲁晓夫整掉。1965年苏共中央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毛泽东坚决拒绝派代表出席,看来他已下决心同苏联彻底决裂了。
(3)赫鲁晓夫攻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使毛泽东无法容忍。中苏开始分裂时,正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使毛泽东在国内党内面临困境的时候。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上,毛泽东是容不得批评意见的。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起初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不表态,以后开始影射攻击,然后发展到公开奚落。有的同志说,这是触到了毛泽东的“痛处”。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印发了他给王稼祥的信:“稼祥同志:此件(指赫鲁晓夫1959年7月在波兰讲话时攻击人民公社的材料)请看一下,有些意思。我写了几句话,其意是驳赫鲁晓夫的,将来我拟写文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你看如何?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庐山会议之所以对彭德怀批判得那样严厉,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配合赫鲁晓夫向他施加“内外压力”。他当时确实怀疑彭德怀同赫鲁晓夫暗地里有勾结,里通外国。庐山会议后,对彭德怀立了专案,审查他的“里通外国”问题。从此,在中国党内“斗争”中形成了“里通外国”的概念。这个“外国”就是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