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满洋他们半夜去摸了美国兵的哨。
在英国大衣的帮助下,美军哨兵被轻易摸掉。接着,审问哨兵得出结论(这个审问,纯粹是用手势和画图交流,其中,美国哨兵的主动和超强的理解能力,给老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俘虏虽然极为不堪,但此事上拒绝作任何帮助),屋里一共有五个美军,都在呼呼大睡。
剩下的事儿就简单了,五个美国兵在睡袋里就当了俘虏。老唐他们最需要的美国罐头,压缩饼干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就这样到了手。
但是,俘虏怎么办呢?老唐不敢带着他们,这帮美国人壮得跟牛似的,恐怕不会象两个风一吹就要倒的英国人那样老实。但是要他真的杀俘,这种事儿,作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他也实在干不出来。"美国兵一个赛一个的老实,那么大的个子,就没有一个有点儿反抗的意思……"老唐苦笑。
还好,老唐最后发现这房子有个地窖,于是把所有的美国兵都缴了械,关进地窖里,任他们自生自灭了。
后来得知,这帮美国兵是因为兵员不足,刚从日本占领军中抽调来朝鲜的。因为在日本过惯了太上皇的腐朽生活,这些刚到朝鲜的占领军对艰苦的战场很不适应,在美军中的声誉极差,被戏称为"趴下打枪之前要先铺毯子",老唐自嘲是碰上了软柿子,对方连暗哨都不设,难怪一抓六个。可他就不想想自己一共只有三个人,还带着三个俘虏就敢去摸美国人的营,胆儿也有点儿肥得过分。"我开始也就想摸个哨,可谁叫他们都在睡觉呢……"唐满洋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表情很无辜。
不管怎么说,当三连到达指定的新浦洞阵地时,大家肚子里都有了些洋货,队伍中还多了三个大鼻子。
志愿军的反坦克火箭
"奇怪"的战争
三个大鼻子被师里来人要走了。三连立即修整阵地。整个566团被以连为单位,分散部署在了板巨里,地藏洞,新浦洞一线,189师的另两个团也被分散部署在其前后的左翼防御阵地上,这里也是整个美军攻击的箭头所向。按照傅崇碧的指挥,188师在右翼,掩护并实际兼任189师的预备队,187师是总预备队,3个师梯次配备。整个战线上已经打得血火连天。
对于美军来说,他们感觉日子过得"很正常":发现中国军队的阵地,立即发起攻击,对方顽强抵抗,就集中优势兵力,想方设法攻克阵地。这时候大队当然要停止前进,因为不能在自己战线后方留下这样顽固的"钉子"。可"钉子"拔掉了一个,没走几步又碰上了一个……没有一条防线可以让美军突破,所有的战绩似乎都不太有成就感。然而,每一个支撑点似乎都不得不拔,否则就会威胁自己的后方。按照美军的操典,这是必须加以清除的。
战果在获得,部队在射击,战报在写,时钟在走,而李奇微的雄心壮志就在这样一个个不大的战斗中被消磨殆尽。
尽管蔡长元的部署独出心裁,但八卦阵是要靠鲜血和生命来撑起的,如果没有每一个阵地上官兵死守的决心,防御的链条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没有每一支部队都严格地服从命令,以残破的兵力不断变换阵地甚至发起反冲击,"飞舞的链条"根本动不起来。
189师仅仅打了三天,就只剩了一个团的兵力。而渡过洪川江之后所向无敌的美军,终于在铁原之前,被粘住了脚步。尽管牺牲重大,美军的确在志愿军极具韧性的防御面前不得不放慢了步伐。唐满洋的阵地在第二线,但因为"八卦阵"式的布防,美军随时可以从第一线两个支撑点之间钻进来直接对其进行攻击。他们摩拳擦掌,严防美军迂回过来。但是等了很久,彻夜听到美军的炮火,甚至听到美军坦克发动机和履带的声音,美军始终没有真的钻进来。
败笔
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却未能如德国闪击战一样集中起来对志愿军的防线进行连续突破,固然有朝鲜地形崎岖的影响,仍然可算是美军在铁原作战中的一大败笔。
2009年年初,笔者在总参三部干休所采访了曾经专门撰写志愿军反坦克战斗经验的刘献武调研员。这位在巨室里划界谈判中立下殊勋的老军人在他著作中对于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尽管到1951年,志愿军还没有专门的反坦克部队,主要依靠步兵进行反坦克作战,但志愿军已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弹等武器,其反装甲能力大为提高。有了较为精良的反坦克武器加上身经百战的官兵,美军巴顿式坦克第一次露面就让志愿军的步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铁原阻击战中,美军坦克虽然凶猛,但在志愿军的反击面前未能完全发挥优势。我的一位朋友在贵州工作时,邻居中有一位朝鲜战场上的一等功臣老邓,他就曾描述过自己参加的一次反坦克战斗经过。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与美军坦克部队的作战,大体也与此相类。
那一仗,老邓所部一个连坚守一道山脊阵地,经过几次争夺,部队已经打得残缺不全。战斗中,连指导员发现美军在左侧公路边有两辆坦克,能对我军阵地进行直射,我们的重火力点都被它打掉了。而由于坦克位置太靠近山坡,我们的大炮又打不着它。现在敌军已经熟悉了周围地形,如果下次敌人再发动进攻,这两台战车肯定会顺着山沟开过来,那时候威胁就更大了。
有个从团部支援上来的参谋说:"不要紧,我带人干了它"。这时,指导员转头问老邓:"山下面有两辆坦克,你敢去把他炸了么"?"敢啊,这有什么不敢的"。参谋站起来喊:"高大炮,高大炮!"这个高大炮老邓认识,他是个老兵,姓高,其实个子不高力气挺大,能把手榴弹扔得好远,就象开大炮一样,所以得了个外号叫"高大炮",真名反而没多少人知道了。
出发前,参谋交代说:"这次炸坦克得把它炸得不能用才行,要是光炸了履带,它修修还能朝我们开火,得先想清楚怎么弄"。老邓寻思,都知道坦克后面有油箱,扔准了能把坦克烧了,要不然掀开顶上盖子往里扔也行,可谁有那个把握啊。于是没敢吭声。"我有办法。"高大炮说:"拿带子把两个手榴弹连着,扔到炮管上这么一搭,就能把坦克炮筒给毁了"。"能成么?""能成"。高大炮力气大,自然也就信心足。
于是他们拿来苏联反坦克手雷,各自解下腰带一头栓一个,挂在脖子上。他们说好了由高大炮负责扔,参谋和老邓掩护。爆破小组从侧面溜下去,到了坡底就沿着沟边往左侧公路方向爬。
志愿军对于武器装备的运用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灵活,这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单人无支撑使用一门迫击炮,正常情况下一个迫击炮组要三个人
三人下到坡底,每人披了一块阵地上装土的麻袋片,主要是为了遮住身上武器的反光。高大炮在前面爬,老邓跟着,参谋在最后。原本的计划是找个合适的地方设伏,等坦克来了再开炸。可爬着爬着,高大炮越爬越快,老邓都要跟不上了,参谋也连忙在后边小声喊"慢点慢点,别太远了"。可高大炮却仍旧不停地爬,还说"快快,我看见坦克了"。老邓急忙抬头张望,可不是么。
敌人的两辆坦克已经离开公路开进了山谷,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刚拐进来一半就不走了,一前一后斜斜地停在那里,像是在等人似的。三个人从侧面爬着接近坦克,距离还有40米左右时,山上阵地突然开打了。老邓正回头准备问参谋怎么办,前面高大炮就已经窜起来,拎着手榴弹冲上去了。"要说他胆子也真够大,就那么直着身子从坦克侧面跑到正对面,扬手就把手榴弹往炮筒子上甩。可是,那带子没挂上炮管,手榴弹砸在炮塔上落到地下,'咣'地炸了,坦克没有什么事,倒把高大炮给震倒在地上了。当时我还以为他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