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必须扩大,近在咫尺的蒙古又不能或不愿、不敢下手,何处才是其理想的侵略之地呢?松室孝良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与认真分析之后,将日本帝国对中国的下一个侵略目标,锁定在“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其主要理由有下列三点:首先,作为消费市场的主体——人口,华北所拥有的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陕西、河南七省的人口总数约一亿,“为满洲三倍,消费能力当然在三倍以上”。商品之进出,又有便利的天津、青岛两港可资利用。其次,作为日本国内生产所必须的原料,华北七省拥有丰富的煤、铁、小麦、棉花、大豆、石油等,且储量甚丰。松室孝良得出结论:煤的储量仅次于美国,占全世界的第二位,其中仅山西省的储量,就占全中国的一半以上,为中国东北最大煤炭基地——抚顺煤矿的120倍;铁的储量,全华北约在2亿吨以上;小麦的年产量,仅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4省,即多达11000万担。此外,华北的棉花,年产约330万担;大豆年产约5000万担。因此,占领华北并使之长期置于日本帝国的统治之下,对日本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则原料产量当能增加3倍,民众之消费能力,亦自能大为增强”。第三,对于华北的民众和官吏,松室孝良认为:华北民众大多属于“奸猾而薄弱,易于利诱与威胁”之类;“民众间缺乏团体组织与训练,完全为散沙状态。惟少部分反满抗日实力,仍是再接再厉的与我持斗,虽迭经宣抚、讨伐、军事政治工作,仍为帝国心腹之患”。对于活跃在华北的爱国学生和抗日志士,他们“虽有相当组织与坚决的意志,然大部分为客籍分子,殊难深入华北之当地民间,一旦华北变起,势必大部瓦解,不足为患”。与此同时,松室孝良也看到了爱国志士的发展潜能,认为“彼等深刻的怀抱反满抗日的思想,将来返回乡里,势必组织鼓吹抗日,组织实力,训练民众,亦殊为帝国之大敌”。有鉴于此,松室孝良向日本帝国建议道:“帝国为免激发其反感,对于彼等行动,应采督促华北政权自行取缔主义,尽量避免直接干涉。”松室孝良感叹道:“故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也。”
妥协退让:助长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全面侵略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为“心腹大患”,全力“围剿”达10年之久;而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政策,却视而不见,一味妥协退让。国民党政府及其各级官吏的对日政策和心态,大大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全面侵略的野心。。。。。(广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