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的壮举,让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慰问品、慰问信被源源不断送入仓库。女童子军杨惠敏更是冒死顶着炮火,将一面中国国旗送入谢晋元手中。当国旗在四行仓库上空重新升起的那一刻,“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的呼喊响彻苏州河畔。
“太了不起了!”隔河目睹了“八百壮士”战斗壮举的众多外国记者,连续发出了大量相关战地报道。《泰晤士报》刊文表示:“‘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永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
10月30日,谢晋元含泪受命,率部撤退。孤军奋战4天时间里,“八百壮士”抱定必死决心,先后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胜利完成掩护任务。
今天,当史料源源不断披露,我们才能了解更多“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意义。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团原本希冀凭借这支孤军最后的悲壮抵抗,赢得西方的支持,以此抵抗和制约日本侵略者。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从会议退席的“建议”。中国的利益,再一次被无视和出卖。
被出卖的,还有退守英租界的“八百壮士”。他们不但被当场缴械,还被关入形同监狱的“孤军营”中。1941年4月24日,日军收买4名叛徒,将谢晋元残忍杀害。当年12月,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八百壮士”被押送到国内各地做苦工。为瓦解这支中国军民引以为傲的抗日队伍,日军甚至恶毒地将其中数十名战士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其中许多都被折磨至死。
“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悲壮一笔!他们的壮举虽然被西方列强所无视,被日本侵略者所践踏,但是他们却用生命唤醒了广大国人。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2日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无数热血青年受“八百壮士”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多少年来,“八百壮士”的事迹始终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尊崇。在宝岛台湾,在祖国大陆,“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都曾被作为教科书的内容,融入到青少年一代的共同记忆与血脉传承之中。
追念烈士,英魂永存。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建了谢晋元墓,并把“孤军营”营房遗址所在小区命名为“晋元里”,以示对英雄的敬仰。就在本月,一座壮观宏伟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已经接近完工。闸北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顾海斌介绍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新地标。“八百壮士”的不朽英名,将永垂青史,为后人所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