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馆
总起来说,这个时期的工作开展比较多,学术气氛比较活跃,发表的研究性文章也不少,集中讨论了仰韶文化的分期、社会性质及其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关系等课题。
3)1966~1976年,是全国大动乱的十年。这个时期的前几年,考古工作陷入了全面瘫痪、停滞状态。1972年,随着《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三大杂志相继复刊,文物考古领域开始出现了一线生机。在此前后,某些单位和个人尽管坚持做了一些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而且也有一些重要发现,但从全国范围来说,直到动乱结束,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体仍都处在逐渐恢复时期。
4)1977年以后,是考古研究进入全面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学术性讨论会议多,新增学术刊物多,公布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性文章也多;由于考古调查与发掘在全国范围的普遍开展,发现并确认了许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新遗址和新文化。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全国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数约上万处,既有距今万年左右的,也有很多是距今9000~4000年之间的。在对整个新石器时代进行再分期研究的问题上,目前考古学界比较认同的做法是把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成早、中、晚和铜石并用四大期或日四个发展阶段。此外,关于中国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迁、文明的起源与文明化过程等前沿课题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在内地的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同时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也有了很大起色。某些新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被运用于考古学领域,如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测年、用植硅石检测鉴定古植物的种类和研究栽培农业的起源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同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相结合研究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在此时开始发展起来,步人了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阶段,必将大大促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这一时期已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摘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张江凯、魏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