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政节目观赏性不亚于电视剧:“领导”坐镇,平日难见的厅官“候审”,主持人犀利,难得官员坐立不安、道歉说软话。但“好看”就容易遮掩住“好用”,简单追求对抗性,碰撞性,只不过徒具观赏的泡沫剧。
作者:毕诗成人
死了三年还在领粮补,“退休”村干部养老要村民掏钱,花费百万的水渠成了到处漏水的“菜篮子”……8月14日,湖北省首场“三农版”电视问政在荆州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省纪委书记侯长安现场观摩指导。随着一段段暗访短片播出,“震惊”、“愧疚”、“承诺”、“心情沉重”,成为台上厅长们频频吐出的字眼。这是湖北省首次进行广播、电视、网络同步直播“三农版”电视问政节目,在全国尚属首例。(8月15日新华社)
先是洛阳,后是武汉,现在又是湖北省级节目……种种迹象表明,“电视问政”正在成为一种新宠。每次登场,都能掀起舆论一轮热烈围观,且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科学执政的创新突破;有人却质疑它作秀。
既然是“节目”,首先自然要面对观赏性问题。据报道,这些问政节目观赏性不亚于电视剧:“领导”坐镇,平日难见的厅官“候审”,主持人犀利,于是电视镜头面前,厅长们频频吐出“震惊”、“愧疚”、“承诺”、“心情沉重”的字眼,难得官员坐立不安、道歉说软话,“态度诚恳”,于是善良的老百姓总是时不时送上“一片热烈掌声”。有问题、有质询、有承诺、有热闹、有嘴瘾……
让人忧虑的是:这么“好看”的剧,到底会以怎样的形式收场?这是个不可复制的独幕剧,还是会持续做下去的连续剧?这是徒具观赏性的泡沫剧,还是直指民生积弊的现实剧?这会是某些官员被问责的“苦情戏”,还是会成为官员口头认个错就一切都过去的“团圆剧”?口头认个错容易,切实反思难。如果问题不能深入,几期过后遭遇收视疲劳,“电视问政”这出戏又如何自我救赎?
种种疑问,也正是电视问政从一登场之时,就要考虑的命题。某种意义上讲,“剧”只是其表象,“聚”才是其精神内涵——如果从节目开始,就将其视为一幕剧,追求的是热闹、嘴瘾、形式,以此为看点,这节目也就注定走不了多远;如果将电视问政作为一个凝聚社会信任的平台,强调解决问题,探究根源,从而塑造理性开放的官民互动,这个节目才会具有领先其他任何“戏剧”的内核。
视其为“剧”,就会简单追求对抗性,碰撞性,甚至指望以让谁难堪换取看点,“好看”就容易遮掩住“好用”;视其为“聚”,就会站位更高,社会担当更多,更容易以“静静水、深深流”的韧性,塑造一个官民互动的良性平台。也唯有如此,一个一个问题的深刻讨论与挖掘,才会律动出一揽子一揽子问题的求解。(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