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与法  »  法语闲说

暴力逼人让座行为,高尚还是卑劣

暴力逼人让座 卑劣

2012-09-03 11:00:51

  没人让座,不会道德沦丧,只有先尊重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而后才有让座的道德善意。那些挥舞着“道德的大棒”随意呵斥他人、滥用暴力的人,只不过是将道德作为自己私欲的遮羞布。

  作者:源尔24日,杭州一位小伙因没给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让座,被扇了5个耳光。近日,济南一位母亲带3岁的孩子坐公交车时,同样没人给她让座,她一怒之下竟扇了一名男乘客一个耳光,并称“是替你妈妈教育你”。类似事件频出不穷,不禁要人想问,“同样是买票上车,凭啥要逼我让座”。

  乘客买票上车,就是向公共客运公司购买服务,事实上构成客运服务合同。乘车时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相同的权利。只要乘车时买票了,就有资格坐(特殊座下面另行讨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乘客在公交车上要给他人让座,给他人让座并不是必须的,更不能强制逼迫别人给你让座。在公交车上主动为需要得到帮助的特殊乘客让座,只能说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个人美德,而并不是社会公德,不必将此加诸于整个社会。

  但对于让座的夸奖是不是谬赏?答案是否定的。谬赏主义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面的一句话,“不能谬赏,不要滥罚”。谬 赏主义的通俗理解是,把本来应该的事情加以拔高,使其具有道德感召力,也会为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中国法律并没规定年轻人有让座的义务,让座本来就 不是“应该的事情”,既然让座了,就应该得到夸奖,而且让座者更应得到被让座者的感谢。既然让座不是义务,乘客就享有做出让座或者不让座行为的权利,包括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但仅仅因为不让座没能彰显助人的美德,就对不让座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这是将权利与义务混淆,更是滥用道德,也正是这 种对道德的滥用,才导致部分人认为“别人让座天经地义”、“我是弱势群体,我就该得到座位”。

  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就譬如施舍是慈善,但不施舍不代表就一定穷凶极恶一样。即便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即便是只有短短几站路的车程,只要不乐意——哪怕是突然的心情不好,甚至无须任何理由,都可以保有不让座的尊严与自由。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只要不涉及侵害他人的自由,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

  长久以来,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越来越简单化,任何事物似乎只有善恶对错的“二元对立”,道德的对面就一定是不道德,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也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才让公众认为不让普通座是一个道德问题,让座是道德的,那么不让座肯定是不道德的,如果没让座,那就是社会冷漠、道德沦丧,甚至会搬出“国民劣根性”大谈特谈。熟不知,不让座是买票上车的权利与自由,让座是将自己的权益让渡给别人,不让也一点错没有。

  上文提到,乘 客买票上车,就是向公共客运公司购买服务,事实上构成客运服务合同。既然构成合同,那么双方就应该合同协议。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该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各地乘车规则各有不同,但都没有对老弱病残孕专座的特殊规定。 可以说“老弱病残孕专座”是在公交资源尚且稀缺的情况下为“老、弱、病、残、孕”让出来的一部分权利。在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且没有任何不适的青年人如果占据则应该要让出老弱病残孕专座。

  然而,“老、弱、病、残、孕”只有老、孕和明显的残疾比较好判断,弱和病则难以判断。如24日 在杭州公交车上被扇了五个耳光的年轻小伙,就是腿部有残疾,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但他坐在那里完全没有问题。即使是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感到不适的情况下,也有权利去坐,只要声明自己不适,更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可以不让座。在台湾乘坐地铁的时候,年轻人身体不适,可以向地铁站申请爱心标签,即可乘坐爱心专座,无需让座,也没人谴责。

  • 相关阅读
  • 日本网民赞中国体育品格高尚 称韩金牌质量差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奖牌争夺战,也是一场舆论战。伦敦奥运会近期刚刚结束的中日女排比赛、乒乓球女团决赛以及即将进行的日韩男足铜牌战都成为了日本网民关注的焦点。日本网民在对中国代表团所展现出的奥运精神进...

    时间:08-09
  • 90后少年抢人手机逼人吃屎跳井被判刑

      三名90后少年抢劫一男孩的手机后,还强迫其吃大便,威逼其脱去衣裤跳进下水井……7月31日,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法官向记者介绍了这起“手段非常”的案件。  乐乐、强强、晓峰均为“...

    时间:08-01
  • 交通部门快速处置一暴力抗法事件

      本网讯 (储春发 贾毅)7月6日晚9点,两辆满载砂石的自卸货车欲在茶房检测站山阳权垣卸货点强行闯站逃避检测,在执法人员拦截后,两车司机拒不接受静态称重检测,并纠集20余名社会闲散人员采取暴力抗法手段,砸坏...

    时间:07-31
  • 多数父母不认为打孩子系家庭暴力

      打伤、烧伤、烫伤、性侵、遗弃……当这些令人发指的暴力来自于最亲的养育者时,家——这个原本如天堂般幸福温暖的地方蜕化成受虐儿童不幸的地狱。  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法律函授本科毕...

    时间:07-30
  • 北大校长跪母被疑炒作 媒体评典型舆论暴力

      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将对其观念的不满,轻率地转为猜测其炒作,这是典型的舆论暴力。  一则本不该有争论的新闻引发了争论。7月13日,一位65岁的老人风尘仆仆,赶回湖南浏阳老家为90岁的母亲祝寿。祝寿时,...

    时间:07-18
  • 夫妻天天总是吵架 学学“非暴力沟通”

      【第一步:观察】  要客观描述不要评论  当你离开忙碌了一天的办公室,回到家中就看见老公正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脱下的帽子、围巾、大衣扔得到处都是。这时,你能否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看到帽...

    时间:07-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