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除了岗位职责,对社会都应负有率先垂范的引领义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言行不可避免地会有“作秀”成分,比如倡导廉洁勤政、关心弱势群体、带头遵纪守法、致力公益事业等等。摒弃“作秀”,不妨就从领导干部忌惮“作秀”开始。
作者:张玉胜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近日借媒体,转达对国庆长假加班加点工作人员的感谢。他风趣地说,他本来打算节假日期间去慰问一下的,后来想想还是取消了,一来是担心过去慰问把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打乱了,二来也担心老百姓说这不又是在作秀嘛。
节日期间坚守岗位,这份辛劳的确值得尊敬与感谢。但很多时候的领导“慰问”,不是重在体察坚守者的辛苦与诉求,而是意在彰显官员“联系群众”的“亲民”形象。君不见,慰问活动中一大帮记者的随行,慰问后报纸、电视连篇累牍的报道。同时,一干领导在劳动者忙于工作时现场慰问,势必会影响一线工作秩序,增加基层的迎送负担。可见,深圳市领导取消假日慰问,不失为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对于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的人们而言,他们渴望的不是有多少领导到场慰问,而是切切实实的权益体恤,比如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三倍工资的兑现等等。如果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在作出决策时,充分顾念民生,来一番“作秀”与“做事”的辨析与权衡,干部作风或许会有脱胎换骨的变革,政府和官员的形象也会就此蒸蒸日上。
忌惮“作秀”,需防止官员与社会两个层面的认知误区。一是官员不能惧于“作秀”而不作为。应该说,领导干部除了岗位职责,对社会都应负有率先垂范的引领义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言行不可避免地会有“作秀”成分,比如倡导廉洁勤政、关心弱势群体、带头遵纪守法、致力公益事业等等。他们的“秀”应该是基于号召与承诺、榜样与示范。衡量是否“作秀”,最主要的是看其行为是否行动一致,其实际言行是否持之以恒。
二是舆论切勿动辄滥施“作秀”大棒。“作秀”论的泛滥已是不争事实。在一些人看来,官员的一举一动皆“作秀”,比如踩自行车接送子女、请农民工吃饭、车站负责人居然排队买票等等。且不说其是否有“作秀”本意,即使真“作秀”,如果人们给予的是掌声与鼓励,而不是质疑与挑剔,那么“作秀”或许能衍生为常态化坚守。一概而论地滥施“作秀”大棒,势必会打压善举的萌动。
领导干部忌惮“作秀”,无疑是一个好兆头。传递和放大社会正能量,宽容和引导官员“作秀”,或许会有“良币驱逐劣币”的疏导功效。摒弃“作秀”,不妨就从领导干部忌惮“作秀”开始。(网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