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与法  »  法语闲说

傅达林:劳教制度改革有共识亟需落实

傅达林:劳改有共识需落实

2012-10-12 14:50:46

  从制度正义的角度看,根源在于劳教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缺陷。舆论早已形成共识,此种关键时期,我们期待大学生村官被劳教申诉案的司法结果,能够再为劳教制度改革提供正能量。

  作者:傅达林日前,备受关注的重庆大学生村官被劳教申诉案,在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有法律界人士猜测,这一次的庭审结果将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劳教制度改革进程。

  司法对劳教合法性的审查,不仅事关原告的权利救济,更关乎对劳教制度运行的评判。此前《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发布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称,改革劳教制度已成社会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本案的判决无疑被寄予了更大的期待。

  由于在腾讯微博和QQ空间里复制、转发和点评“一百多条负面信息”,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被劳教两年,这样的案情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并不稀奇,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窥视出劳教制度的不正当性。在检察机关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依然可以做出劳教决定,对行为人处以实际上并不比刑罚轻多少的惩罚。两年的人身自由,未经司法机关的正当审判,单方面被行政部门剥夺,无论行为人的违法犯罪事实如何,程序上即已彻底陷入不正义。

  造成上述结局,显然不是哪一个具体执法部门的过错,虽然在一些案件中经常存在着公权力打击报复的可能;从制度正义的角度看,根源在于劳教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缺陷。过去的十几年当中,诸多上访公民被劳教的个案,反复引起舆论对劳教制度的鞭挞,存废之争从未消停,强劲的舆论压力企图造就倒逼式改革的成果。

  综观中国法治变革过程,很多制度嬗变的起点正是个案点燃舆论风暴之后发生的,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到拆迁变法莫不如此。

  到目前为止,虽然舆论早已形成共识,但仍未看到劳教制度改革的“拐点”。《违法行为矫治法(草案)》被连续列入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实际审议却未见踪影。一项备受诟病的制度历经十余年改革未成,其间的部门博弈之艰、利益权衡之难可想而知。这说明,在倒逼式改革的轨道上,公共事件所汇聚的舆论压力,尚未取得消解潜在部门阻力的绝对优势。

  前不久唐慧劳教案引发了舆论的“总动员”,对此司法改革者做出回应: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正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此种关键时期,我们期待本案的司法结果,能够再为劳教制度改革提供正能量。(网易)

  • 相关阅读
  • 随迁子女入学难日益突出 家长:再累也要带身边

      2011年8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马家沟,10岁的强子(左)和11岁的李强扶在窗口。5天后,两个孩子回到老家河南读书。(资料图片)  开学1个月了,每天能在离家不到10分钟路的鸡村第一小学接送儿子,周平(化名)感...

    时间:10-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