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为南方是否集中供暖仍争论不休时,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告诉记者:“与北方相比,南方供暖时间短,设备建成后使用率低,将造成设备浪费,增加年运行费用。而且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1月4日现代快报)
中国“地大物博”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同样是南方,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气温相距甚远,也是一个基本常识。最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在江苏无锡市建筑研究院工作的沈工程师,对苏锡常地区的湿冷一定有深刻的体会,从他嘴里说出“南方居民习惯了冬季湿冷”这样的话来,只能说专家的心已经冰冷。
沈工程师说这番话,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不得而知。推测一下,无非以下几种可能:或许,沈工程师住的是空调房,出门开的是空调车,压根不知人间冷暖;或许,沈工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已经适应了冬天的湿冷;或许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沈工的进化比普通人要快很多,对冷热的感知已经麻木,甚至已经离不开冬季的湿冷。否则,他怎么会因为“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
关于南方该不该集中供暖的争论,大家各执一词,本来很正常。沈工程师作为一位建筑研究院的专家,之所以会说出这样违背常识、甚至违背良心的冷冰冰硬棒棒的话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专家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作为政府的智库,少数专家在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的时候,不是尊重科学,顺应民意,而是昧着良心,打着科学的幌子,作出了违背了科学的论证,遗患子孙后代;少数专家变成企业的代言人,充当问题食品辩护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就曾发表“三聚氰胺无毒”言论,被公众炮轰;清华大学两位专家受邀参与制定甘肃省政府法制办与清华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合拟的《甘肃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南(草案)》,煞费苦心,竟然创造出两种情况下城管执法人员可以使用“合理的身体强制力”这样的谜一般的词语。
何谓专家?按照常理,专家通常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及训练,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士。专家的专业技能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专家还拥有自我约束行为的职业操守以及可量化的专业标准。作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专家的话本应具备起码的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精神和道德底线。如果专家的良心被狗吃了,被企业家的金钱收买了,或者屈服于权力的大棒,专家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必然全都打了水漂!(西部网)